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就在陳平將那十萬石粟米賣出的前一天,朝廷正式頒佈呂太后詔令:廢黜錢三銖,行錢八銖···
也就是說,杜氏實際上,是給當時窮的跑耗子的國庫,捐獻了將近三億四千五百萬錢!
而當時國庫一年的稅收,也不過十萬萬錢而已。
有了這筆錢,陳平才得以迅速的平抑長安物價,有幸沒有遭遇曹參那般,只能坐牛車上朝的悲慘遭遇。
安陵杜氏,則是自那以後,正式成為長安豪強中數一數二的名門望族。
在長安佔據一席之地後,杜氏重新撿起以往在家鄉乾的行當:賣糧。
發展到如今,長安每十家米鋪中有八家姓杜,關中每十家米鋪有六家姓杜。
其餘的中小糧商,也基本都與杜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是將女兒嫁給了杜氏的子弟,就是自己的兒子娶了杜氏的閨秀。
可以說,在內史和少府不插手的情況下,關中的糧價,杜氏說千錢一石,市面上就不會出現九百錢一石的粟米。
靠著這個‘說一不二’的能力,杜氏的財富在過去十五年當中,幾乎以每年增長一半的的速度急速累計,從遷入安陵邑時的三百萬錢,暴漲到現在的五萬萬錢!
就這,還是最近幾年杜氏家主年紀漸長,銳氣漸消,趨於保守,注意力從賺錢轉向了購置田畝。
即便是如此,杜氏在關中糧食市場的地位,也依舊是毋庸置疑的龍頭。
作為商人,尤其是糧商,無論是對政治環境還是市場變化,杜氏都有著無比敏銳的嗅覺。
傳聞每年開春,農民將種子撒下去,杜氏就能透過獨家秘術,預冊出當年的收成是好是壞!①
而對於朝局的變化,杜氏更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但凡出個風吹草動,關中民心一亂,那就是糧價飛漲的良機!
哪怕馬上將糧價翻個番,慌張的民眾也都會義無反顧的囤回家。
今年,無疑是杜氏遷家安陵後的十五年中,最幸福的一年了。
先是長安大亂,大隊兵馬疾馳於街道,糧價成功從八十五錢,自然漲到了一百四十錢!
其後未央宮外的變故,又讓糧價漲破了兩百錢的歷史巔峰!
先前還在停售觀望的杜氏見此,徹底坐不住了!
·
·
·
PS:1.這件事我忘了是在哪本書上看的了,反正說的神乎其神,不過我個人猜測,這根本就是杜氏為了製造恐慌,控制糧價才裝神弄鬼弄出來的東西,可信度小於零。
文中關於西漢安陵杜氏的記載,參考自《史記·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