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時拉開車窗簾,
斯德哥爾摩的傍晚便如倫敦的午夜,
寒風凜冽,
靜默無聲。
這座城市彷彿被冰塊填滿,一切都變得沉寂而神秘。
陸時的手指節都被凍得發白了,
刷——
他拉上車窗簾,
“真冷。”
旁邊的龐加萊附和道:“幸好託翁選擇待在酒店,以他七十歲的高齡,肯定受不了這個溫度。對了,陸教授,怎麼不見蕭先生?”
陸時撇撇嘴,
“之前我和老蕭聯合起來懟了瑞典文學院,他肯定不願意來觸黴頭。再說了,蒙森教授也……哼哼……”
總之,蕭伯納溜得很快,或許也有法國人血統。
龐加萊不由得笑,
“說起這件事,你準備怎麼解決?”
陸時沉吟,沒有回答。
旁邊的羅蘭卻說道:“陸教授本就和蒙森教授一樣,是歷史學者。既如此,當然要拿成果說話。”
龐加萊:“……”
小老弟可真敢說。
跟蒙森比成果?
那得多難啊……
要知道,蒙森寫《羅馬史》時有個夢想,就是以後的羅馬歷史研究者看他這書就夠了,不需要看前人的史料。
敢以此為目標的學者,能沒幾把刷子?
龐加萊問陸時:“陸教授,你覺得《羅馬史》有缺點嗎?或者說,你是怎麼看待那一系列作品的?”
陸時攤手,
“缺點肯定還是有的。就比如,他只寫了羅馬共和國,卻不寫羅馬帝國。”
有一本書叫《羅馬帝國衰亡史》,成於1788年,作家是英國人愛德華·吉本。
這本書從哈德良時代開始寫起,與《羅馬史》的時間軸非但沒有重合,之間甚至還空了150年的間隙。
由此不難看出,《羅馬史》確實不全。
當然,也是羅馬跨度長所致,
長得離譜。
羅蘭說:“這個不算吧?蒙森教授自己說,他認為凱撒之後的羅馬已經變味了,凱撒是羅馬最後的衛道士。這是他不往後寫的原因。”
這一點確實,
在《羅馬史》第五卷,蒙森寫道:
“
那真是一個陳舊的世界了,即使凱撒那般得天獨厚的愛國心都無法使它回春。黎明必待黑暗過去始得回返。但凱撒至少在酷熱的正午後,帶給疲睏的地中海人一個尚可忍受的黃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