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聯盟軍主要由淮國,陳國和紀國這三國為重,淮國和陳國都是厲國的鄰國,邊境上的百姓也時常小有摩擦。
當然,主要還是厲國的百姓,欺負這兩個國家的百姓。
厲國東臨淮國,西接陳國,南邊的徐州雖臨大海卻又緊挨著紀國的交州,唯有北面有冰川大峽谷做為天險沒有領土糾紛。
淮國和陳國不算小國也不算大國,兩個都是不大不小的中等國家。
中等國家,不好像小國一樣找個靠山,尋求庇護,當然,也沒有哪個大國願意扶持一箇中等國家,讓它強大起來,這無疑是養虎為患。
中等國家又沒有大國的底氣,撐不起面子,唯有夾著尾巴,小心翼翼地在夾縫中生存。
厲國這些年來,已經吞併了周邊好幾個小國,眼看厲國周邊的小國一個個被厲國吞併了去,接下來,厲國就會對周邊的中等國家下手。
淮國和陳國,這兩個國家的君王現在是憂心忡忡,日日睡不好覺。
他們深感危機就在眼前,卻又想不出什麼法子能破解這個危機。
這次,淮國和陳國的兩位使節,看到厲國竟然敢用福壽香來腐蝕紀國計程車兵,他們危機意識更甚,更加擔心自己的國將不保。
如果紀國被厲國成功打敗,那還有他們這兩個國傢什麼事?
這次紀國及時發現了厲國的陰謀,紀武帝邀請他們共同討伐厲國,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個難得的機會。
對於淮國和陳國人來說,紀國和厲國打起來,他們即便不能坐收漁翁之力,兩個大國交戰,彼此實力削弱,那也能為他們各自的國家迎來喘息的機會。
紀武帝又何嘗不知道他們的想法?
他邀他們參戰,壓根也就沒指望他們真的出兵,紀武帝只需他們計程車兵能集結在邊境,他便可以狐假虎威,以此為籌達到自己真正要達到的目的。
紀武帝向淮國和陳國的使節道:“陳國與淮國緊鄰厲國,你們的實力與厲國的懸殊頗大,若朕這次與厲國開戰失敗了,轉過頭,厲國勢必會來對付你們,故此,你們不必先出兵,耗費實力,帶戰爭打到厲國疲於頑抗,無暇顧忌後方時,你們在趁其不備偷襲厲國,給厲國一個措手不及的打擊,這樣既可。”
這兩國的使節,面面相覷,覺得紀武帝這個建議甚好,甚合他們的心意。
養精蓄銳,見機行事。
偷襲!
若紀國能成功攻下厲國的幾座城池,他們就偷襲,紀國若不能成功,他們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這聽起來還正是一個合算的買賣。
接著,紀武帝又補充道:“朕考慮了你們的難處,同時,你們也要替朕考慮,這次出兵厲國,各自的利益各自打,誰佔領的城池歸誰,不做平均分配,不出兵,沒佔領城池,沒分到利益的,到時候朕可不管。”
兩國使節想想,紀武帝這樣也算公平,自己打下多少城池,就佔領多少城池,也不虧。
聯盟一拍即合。
淮國和陳國的兩國使節,他們都覺得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聯盟達成後,他們連夜回了自己的國家。
紀武帝知道,能真正全心全意支援紀國的聯盟軍,唯有像烏戎國這樣,緊緊依附於紀國的小國。
因為他們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
遠在厲國的吳王,做夢都沒想到,一夜之間,紀武帝就已經組建起了一個聯盟軍團。
此軍團的實力不可小覷。
這可是有著三十萬大軍的虛擬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