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隆基心中,讓鄭鵬一個文弱書生上戰場太冒險,大唐國富民強,兵多將廣,找一隊士兵上陣殺敵不難,可再找一個像鄭鵬這種有才華的人,難。
再說讓一個樂官去擔任監軍,只怕很多官員要反對,說這樣做過於兒戲。
鄭鵬一臉堅定地說:“微臣願立軍令狀。”
軍令狀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都說軍令如山,一旦立下軍令狀,如果不能如期突到目標,就要受到懲罰,敢立軍令狀,這需要很大的自信和決心。
事實上,鄭鵬還真準備玩命了。
日子一天天過,年齡也一天天增長,鄭鵬能等,可綠姝不能等,古代女子成親很早,像長孫皇后年僅十三歲就嫁給了李世民,以綠姝的年齡,可以說能隨時出嫁。
崔源痛失愛子,鄭鵬相信他不會虐待綠姝,但是難保他會不會把綠姝當成政治的籌碼,把她嫁出去換取政治利益,像在宗族至上的年代,公主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更不用說民間的女子。
高力士說得對,樂官做到頭,也就是多些賞賜,李隆基很精明,荒而不唐,把玩樂和政事分開,要想在左教坊出頭,很難,很難,文官需要時日太久,唯有從武官方面想辦法。
有人統計過,歷史上最好戰的朝代,不是漢朝,也不是明朝,而是唐朝,唐朝存在於618年—907年,一共持續了289年,在這289年中,僅僅對外戰爭就發動了130多場,因為大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傳統,所以周邊只要是稍微強大一些的國家,唐朝都會去教訓一頓。行為乖張的國家,唐朝直接滅其國,比如高句麗、突厥等。
也不知後世大洋彼岸的鷹國,採用假想敵思維,用先發制人的政策是不是從大唐偷師。
一場戰爭,短的十天半個月,長的長達數年,再加上削藩、平叛等,差不多每年都有戰爭,只要有戰爭,對武將來說就有機會。
事實上,唐朝武將的地位,在歷朝歷代中名列前矛。
再等下去,黃花菜都要涼了。
最重要的一點,現在是開元年間,是大唐國力最強盛的時候,鄭鵬知道撥漢那這戰風險不大,大食和吐蕃都是測試一下大唐的反應,不是那種大戰、死戰,最後是以大唐的全勝為結束。
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鄭鵬說話間,不著痕跡給高力士一個求助的眼神。
吃別人的嘴軟,拿別人的手短,高力士其實不是很想摻和這件事,可拿了鄭鵬那麼大的好處,事前也答應鄭鵬,也不好不幫,收到鄭鵬求助的眼神後,很快說道:“陛下,難得鄭判官一腔熱血,老奴看鄭公子不僅精明可靠,也擅長和西域那些遊牧民族交流,不如就讓鄭判官嘗試一下,說不定有意外之喜。”
李隆基當機立斷地說:“鄭愛卿既然有此決心,朕允了。”
要是鄭鵬索要一個將軍,李隆基還得考慮,可鄭鵬只要求體驗一下戰場的氣氛,沒要求上戰場,就是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副監軍也樂意,這一個小要求很容易辦到。
鄭鵬聞言臉色一喜,連忙謝恩:“謝陛下成全。”
李隆基開口道:“鄭愛卿,你想什麼時候上沙場?”
“陛下,聽說大食、吐蕃聯合突厥餘孽,攻打撥汗國,撥汗那王跑到長安求救,此戰不能免,微臣想跟隨大唐鐵騎幫助撥汗那收復失地,懇請陛下成全。”
還等什麼等,下一場大仗不知什麼時候呢。
“你的訊息倒是靈通”李隆基笑著罵了一句,很快繼續說道:“西域的環境不是很好,打仗勝在兵貴神速,這次作戰以西域的兵源為主,如果鄭愛卿想趕上這場戰爭,需要快馬加鞭趕到西域,怎麼,打算去嗎?”
“去!”鄭鵬斬釘截鐵地說:“陛下,微臣可以隨時出發。”
“很好!”
鄭鵬猶豫了一下,小聲地說:“陛下,微臣有個疑問,不敢該不該問。”
“準!”李隆基簡明扼要地說。
“陛下,副監軍帶多少兵?對了,微臣有一個下人,武藝還不錯,人也忠心,能帶他一起到戰場嗎?”
趁李隆基心情好,問清楚再說,順便帶點要求。
李隆基笑而不語,高力士主動解釋道:“監軍是陛下的耳目,重要性不言而諭,安全很重要,按規定有一個營計程車兵保護周全,鄭判官這次是體驗,遠離戰場,就配以一隊士兵以護周全,至於私衛,不能超過十人,私衛的一應糧草供給,自行處理。”
監軍地位重要,要用一個營人保護,至於打醬油的鄭鵬,一隊人足夠。
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折衝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夥,設夥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夥,每夥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
軍隊以營為基本單位。
一營滿編750人,一隊滿員大約150人,用150人專職保護一個“湊熱鬧”的副監軍,算是高力士為鄭鵬“謀私”。
可惜,就是請了高力士出面,還是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