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和徐州人之間的仇恨,曹操認為不值一提,自己和陶謙有殺父之仇,如今陶謙死了,幾十萬黃巾餘孽也被殺了,彼此間仇怨已解,還有什麼仇恨可言?現在大家的目標是誅殺叛逆,勤王興國,在這個大前提下,這點私人恩怨算得了?
公孫瓚想想也是,曹操這個話很有道理,於是他出面邀請劉備商談結盟事宜。
徐州這兩年在劉備的精心治理下,實力有所恢復,但因為前幾年徐州屢遭重創,先是黃巾軍肆虐,後是曹操連續屠城,徐州因此變得千瘡百孔,短期內很難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更何況徐州還被曹操和袁術瓜分了大半地盤,所以劉備現在日子很難過,他前有虎視眈眈的曹操,後有陰魂不散的袁術,和曹操打仗的時候擔心袁術,和袁術打仗的時候擔心曹操,結果顧此失彼,兩頭都討不到好,所以他聽說曹操願意和和解,很是心動。
劉備和部屬們商量,簡雍、孫乾等人都支援和曹操和解。和曹操、公孫瓚結盟後,袁術就不敢打徐州了,徐州前後無憂,可以很快恢復實力。
陳珪、陳登等原徐州藉士人官吏也同意和解,因為這種和解不僅可以讓徐州贏得發展的,也能讓徐州的門閥世族們從中受益。
徐州藉的武將持反對意見,尤其是駐守琅琊郡的臧霸,堅決反對。
劉備猶豫不決,因為這事一旦傳開,等於和河北翻臉,結果是,很難預料。思考再三,劉備隨即採取了一箇中間之策,不和曹操、公孫瓚公開結盟,而是私下保持密切聯絡,三州之間互通往來,先爭取發展實力再說。
劉備隨即派出簡雍,公孫瓚派出關靖,曹操派出程昱、毛玠,三方大吏在兗州、青州和徐州經過頻繁接觸後,基本上達成了結盟互助之事。
這時,從河北傳來了驚人訊息,當初從洛陽和長安朝廷前往河北的老臣們相繼病逝,薊城朝廷完全落入李翊的掌控,天子幾乎淪為傀儡。
雖然對外宣佈的是這些大臣們都是病故,但是在這些諸侯們看來,那就是李翊誅殺了這些大臣,所謂病故,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
這個訊息加上袁氏代漢的讖語,加上“五德始終說”的推演,立即讓各地州郡陷入了惶恐之中。
李翊兇性大發,接連誅殺大臣,其篡逆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下一步估計就要橫掃天下了。
袁紹本來是對抗李翊的中堅力量,是重振大漢的希望所在。但他在這個時候竟然也像李翊一樣,要代漢自立。漢祚斷絕,江山易主,已經成了不可爭辯的事實了。
曹操、公孫瓚和劉備預感到天下形勢即將大變,三人立即相約見面,商談除奸興漢之大計。
………………
劉備遠遠看到前來相迎的曹操和公孫瓚,急忙下馬拜見。
曹操很早就是朝中大臣,公孫瓚在黃巾之亂前就是幽州大將,劉備雖然在平定黃巾之亂後,就撈到了一個郡太守的職位,但是和他們比起來,資歷上相去甚遠,年齡也要小好幾歲,禮節上自然要恭敬一點兒。
三人很親熱的寒暄一番,隨即共乘一車。
曹操說起了洛陽的事,他大聲道:“袁紹急不可耐想篡漢自立,暗中指使心腹大吏耿苞上書,以讖緯之言和五德始終說來為登基營造聲勢,但洛陽大吏反對者甚多。河東北疆軍又陳兵於黃河,迫使袁紹不得不放棄了篡漢的念頭,把耿苞殺了了事。”
“袁紹這一舉動暴露了他的本意,不少洛陽大吏對其心懷不滿,更有不少人唯恐惹下殺身之禍,辭官而走。袁紹圖謀失敗後,轉而繼續走重建皇統的老路,但他顯然心有不甘,在重建皇統一事上猶豫不決。”
“現在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袁紹費盡心思,四處傳播袁氏代漢,可見他對改朝換代一事頗有決心,如果河北此時突然陷入大亂,出現像長安那樣的兵變,威脅盡除,他會不會再次圖謀篡漢?袁紹一旦篡漢,我們就很麻煩。”
“他和李翊打起來了,我們幫誰?如果幫袁紹,我們就是大漢叛逆,我們三個顯然都不會幹。幫李翊呢?李翊在薊城誅殺大臣,有挾持君主之嫌,根本就是比董卓更壞的叛逆,而且我們即使幫了他,誰能保證他將來不會篡奪社稷?不會殺我們?如果我們既不幫袁紹,也不幫李翊,坐壁上觀,那麼一旦兩人決出勝負,我們的禍事就來了。”
“目前我們三個人的實力加在一起,可以抗衡河北,也可以和袁紹一較長短,但河北有皇帝、有朝廷,這無形當中成倍增加了河北的實力,袁紹擁有袁閥的力量和易守難攻的關中,反觀我們,處在四戰之地的中原,手中又沒有倚仗之物。”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我們是三家結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們雖然有和他們抗衡的實力,卻沒有和他們抗衡的本錢。也就是說,我們想和河北的李翊、和洛陽的袁紹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目前還不行,三家結盟還沒有達到這種實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