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鑑寶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樂趣,換做別人,別說與顧先生與汪老面對面的說話飲茶,就是大門都進不來的。鑑定這種老物件於我而言,實屬幸事一樁。」
裴玉琴被沈愈這一番深情且風趣的話語逗得撲哧一聲笑了出來,這一刻人比花嬌,瞬間驅散了室內略顯凝重的氣氛。
沈愈幫裴玉琴拿了幾塊糕點,又倒了一杯熱茶,還用溼巾擦了擦手,這才緩緩把目光重新聚焦放回到桌上的銅爐。
說心裡話,沈愈覺得這尊銅爐從目前來看足有七成的可能是一尊真宣。
相對來說,七成已經是很高的機率了。
首先,這尊銅爐不惜料,也就是捨得用銅。
這一點在鑑定宣德爐真偽的過程中極為重要。
銅在古代就是財富的象徵,等同於貨幣。從那些捨不得用料的贗品中就可以輕易地排除很大一部分。
市面上很多所謂的宣爐,爐壁單薄得可憐缺少應有的厚重感,底足更是如此,細弱無力,完全沒有真品應有的厚重質感。
畢竟,宣爐乃是為大明天子所特製,天子坐擁四海,富有天下,他所用的器物又豈會在銅料上有所吝嗇?又怎會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
而眼前這尊銅爐,從手感上就能明顯感覺到它的重量與質感,沉甸甸的,給人一種敦實可靠的感覺,這表明在鑄造之時,工匠使用了足量的銅料,沒有絲毫的偷工減料。
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訊號,也讓沈愈對它的真偽判斷更偏向於真品。
當然,沈愈也清楚,僅僅憑藉這一點還遠遠不夠。
主要是這銅爐的外壁與內壁的色澤,與傳說中的宣爐色澤一模一樣。
外壁是栗子殼的顏色,內壁打光後有瑩瑩寶光現出。
這與很多古籍上記載的宣德爐別無二致。
但是沈愈心裡也有個疑問。
那就是汪老買這尊銅爐時所花費的價錢似乎太多了些。
這裡並非是指買完銅爐後汪老慷慨捐贈的那5000美元。
汪老作為港島船王的兄長,本身又是一位極具涵養與文化底蘊的文化人,在異國他鄉偶然邂逅一座堅守華夏文化的道觀,且觀主如此努力地維持著道觀的運營,即便他捐贈五十萬,在沈愈看來也絲毫不會感到意外。
畢竟,對於汪老這樣身份地位與財力兼具之人,對文化傳承的支援與對傳統道觀的憐惜之情,足以促使他做出這般善舉。
沈愈所糾結的是汪老購買銅爐本身的那8000美金,他覺得這筆花費實在是有些不對勁。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