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少保,你後悔嗎?”
餘音不絕,在這寂靜的牢獄迴盪少許。
于謙執筆的手微微一頓,神色表情卻並沒有什麼變化,微微抬起頭,看向了自己的對面,他確信自己從未見過這個男人。
他也確信,自送紙筆的看守離去之後,這牢獄之門並未有過開啟,眼前人就是憑空出現的。
儘管如此,于謙依舊神色平靜。
心向死之人,已無懼於世間鬼神。
“大丈夫生於天地,所做皆問心無愧,何來後悔。”
聞言,季伯鷹席地而坐,與這顆大明桂冠上的明珠對案而視。
他這一道問,問的是于謙沒有出手阻止奪門之變,是否後悔。
作為兵部尚書,作為京城十營的軍權實際掌控者,尤其是在已經提前察覺到了石亨等人異樣的前提下,如果於謙想要出手阻止奪門之變,只需要一句話就足夠了。
什麼狗屁石亨徐有貞之流,皆是垃圾。
於少保彈指可滅。
然而,于謙並沒有選擇阻止奪門,而是選擇了坐視不管,任由朱祁鎮發動奪門,成功復辟。
原因其實很簡單,為了大明王朝,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太平,為了不起紛爭動盪。
一則。
于謙若是果真阻止了,那最後的結局就是包括朱祁鎮在內的所有奪門之人,以及朱祁鎮的幾個兒子,包括廢太子朱見深,全數都將以謀反之罪被殺。
在這件事上,沒幾天活頭的朱祁鈺絕對不會手軟。
而於謙一向看好朱見深會給大明帶來新風,所以他自然不想把朱見深弄死。
再就是如果朱祁鎮一脈全部被殺,在現有情況下,景泰帝奄奄一息,又沒有兒子,接下來大明的皇位由誰來繼承?
國本不穩,天下必然大亂。
難不成由自己來尋一個藩王?於後世留一個權臣亂政的名聲?
後世說不得會將這奪門之事演繹成是他于謙為掌控皇權,一手導之。
素來將名聲氣節視作性命的于謙,絕不會允許。
而且宣宗只有二子,由外藩繼承君位,只能尋仁宗之後,這等於是絕了宣宗的社稷,于謙一生受宣宗器重,他不能對不起朱瞻基。
二則。
奪門之變這樁事,如果真要從法理上嚴格來論,實際上是合法的。
雖然聽起來很搞笑。
但事實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