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是聖人出世,難道是半聖?但是,半聖出世並沒有如此驚人的聖象。
聖書院誕生過不少半聖,或許是聖光沖天,或許是文字共鳴,或許是文氣如雲……
而且聖象的聲勢,並沒有如此浩蕩。
不是聖人,又不是半聖,那會是什麼?這讓儒服老者想不明白,難道是介於聖人與半聖之間?
亞聖?
但亞聖,亦為聖人。
“怎麼會不是聖人?”此刻有弟子卻震驚道,“即使是我聖書院的半聖出世,亦沒有如此驚人威勢。”
在他眼裡,半聖即為聖人,他以為老師所說的聖人,是為半聖。
“不是聖人,那會是什麼?”
“這不可能是書院吧,書院的氣運,乃是一點點壯大,不可能像眼前這般,瞬間就衝破了雲霄。而且,即使是半聖出世,其氣運柱亦不過是數尺而已。”
“聖人集中有提過,氣運柱最大者,亦不過七尺而已。”
“的確是七尺。”
儒服老者的三十三名弟子,紛紛討論起來。
這三十三名弟子中,年齡最大者,已經五十五歲,便是一直守在身邊的中年人。他不僅年齡最大,亦為老者的大弟子,為大賢,且為聖書院頗為年輕的大賢。
在這個世界,能在六十歲前成為大賢,都可以說十分年輕。
年齡最小者,不過十五歲,但已為九品學士。
可謂前途無量。
其中女弟子有三人。
儒服老者一生所收弟子,共有四十八人。
其中一人為大賢,五人為大儒,十三人為準大儒,除了兩人還為士子外。
其他不是學士,便是大學士。
可謂一門多英才。
不過,現在跟來的只有三十三人。
餘下的十五人,有人在中土為官,主政一郡之地,無法抽身離開;有人早已經嫁為人婦,相夫教子,自然不可能再出遊。
其他的不是病故,便是意外而亡,又或是戰死沙場。
這些皆為英才。
若是儒服老者的弟子,皆沒有死去。
或許不是隻有一名弟子為大賢,而是有可能有三名弟子為大賢,特別是戰死沙場的那兩位。他們才二十多歲,就已經為準大儒,可謂前途無量。
可惜英年早逝。
“大師兄,若不是聖人出世,那些氣運柱是怎麼回事?”一名二十多歲的青年疑惑道,“這威勢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若不是親眼所見,誰會相信呢?”
“不知。”
那大齡中年人道。
他雖然一身深藍色的儒服,但骨架有些粗大,眼神炯炯有神,猶如一名征戰沙場的武將般。
不過,靜靜站在那裡,卻透著幾分儒雅。
他雖然為大賢,但剛入大賢不過兩年,境界都沒有穩固下來。其實,在儒服老者的眾多弟子裡,他的天賦並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