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劉協走了,荀攸與荀彧相顧無言,片刻後,荀攸道:“曹操那邊,伱就那麼放心嗎?”
荀彧邁步向前走,道:“你想說什麼?”
荀攸與他並肩而行,道:“對於大考,朝野反應強烈,認為剝奪了他們的舉薦之權,今年報名大考的人數驟減。”
荀彧道:“自春秋以來,即便是舉薦,也是要考核的,現在不過是將考核統一,何來剝奪他們舉薦權之說?又是有人借題發揮,表達不滿?”
對於荀彧的指桑罵槐,荀攸好像沒有聽到,道:“我的意思是,大考應該由吏曹與太常寺主持,而不是禮曹。”
荀彧不動聲色的瞥了他一眼,道:“我記得,陳琳是你舉薦的。”
陳琳,新任的禮曹尚書。
“我說的是規制上的合理,而不是誰任禮曹尚書,在這方面,我並無私心。”荀攸神情淡漠,步伐從容。
荀彧搖頭,道:“這件事,是陛下定下的,我無權更改。吏曹發個文書,對於公然抵制入學、大考的人以及士族,可以禁考、禁止入仕,根據情節嚴重,可從一年至五年到永禁。”
荀攸見荀彧油鹽不進,不由冷哼一聲,道:“你這般自斷臂膀,傷人傷己,到底是為何?”
荀彧慢慢踱著步子,道:“晚上去我府裡坐坐?”
荀攸一甩袖子,大步離去。
這時,陳群才快步跟上,低聲道:“丞相,兗、冀、並、幽四州有十多位郡守聯合上書,反對朝廷整肅吏治,認為有損地方穩定,並建議暫緩‘軍政分離’,以方便他們剿除匪患,安定民生。”
荀彧停下腳步,抱著手,望著荀攸的背影,輕輕搖頭,道:“早有所料的事,關於九品中正制,你要儘快理清。”
九品中正制,是荀彧整肅吏治十分重要的‘武器’,在的計劃裡,至關重要。
“下官領命。”陳群道,神色難免激動。
經過幾年的鍛鍊,他少了往日的稚嫩驕傲,多了一點成熟穩重。
董承跟著劉協回到了陳留王府,兩人對坐,說著朝野以及陳留郡的大小事。
“你,真的沒有在陳留見過陛下?”劉協問道,聲音多少有些不安。
如果董承在陳留郡見過劉辯,或許會埋下不可預知的禍根。
董卓正色的道:“殿下放心,確實沒有見過。”
劉協這才放下心,道:“那便沒有多大的事,只要好生整頓便是。王家那邊,我來操持。”
董承並未太擔心,目光閃爍一陣,忽然面露憂色的道:“殿下,現今陛下離京,洛陽城並無人鎮守,若是有宵小叛亂,如何是好?”
劉協神態從容,道:“無需擔心,洛陽有精銳三萬多,加上四周並無亂匪,即便有叛亂,也足以撐到河東的援兵趕至。”
董承認真的點頭,實則心裡不在意,左思右想,還是忍不住的湊近,低聲道:“殿下,我又聽到了一些人提及先帝遺詔一事,你如實告訴我,是否真的有這份遺詔?”
劉協臉色微沉,倒也沒有多想,這件事時不時就有人提起,認為董承也是關心他,直接否決道:“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祖母也沒有,當時的十二常侍同樣沒有。這件事,是直到袁術叛亂才出現的。”
他的意思很簡單,這個‘先帝遺詔’,是袁術炮製出來造反的藉口。
董承心有不甘,又害怕問的太多讓劉協起疑,鬆了口氣的坐回去,笑著道:“那便好那便好,真要有,那才是禍事。”
劉協也是慶幸,臉上一絲僵硬一絲微笑的道:“也幸虧沒有,否則我與祖母,斷然活不到現在。”
董承是知道劉協,董太后這些年是如何過來的,可以說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隨時可能沒命。
這麼想著,董承心裡有些不舒服,彷彿原本屬於他的東西被人搶走了一般,臉上卻笑容滿滿的道:“殿下,依你說,我大漢朝廷,現在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劉協喝了口茶,緩解了心情,道:“自是首推袁紹,其次是孫策。”
袁紹目前可以說是朝野公認的‘準叛逆’,他的謀反,只是時間問題。而孫策,是因為他行事乖張,多有不法,之所以將他排在劉表,劉璋,三羌之前,是因為孫策太過兇悍了。
在征討董卓一戰中,孫策表現的最為亮眼,一路擊潰呂布,董卓,殺到了相縣,曹操等人,只能跟在後面吃灰。
董承聽著,心下明悟。
那橋瑁要去的地方,多半就是吳郡與會稽。
袁紹要是造反,首當其衝的便是豫州,而豫州與司隸相連,最多半個月,便能兵臨城下。
能阻擋他的,一個是孫策,一個是豫州的劉備。
劉備是眾所周知的無能之輩,幾無建樹,只會沽名釣譽。
如果孫策一同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