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觀正在勸說著,三太公突然放開了柺杖,然後膝蓋往下。
這可驚到了葉世觀。
葉世觀趕緊單膝跪地扶住三太公。
來之前,葉世觀準備了三套說辭,從最簡單的家裡少一個吃飯的,再到走出大山見世面,再到未來幫助所有村子遠離貧困的設想……
結果,頭一套說辭剛講了一個開頭。
三太公從上個世紀活到現在,經歷了百年的漢家屈辱史的大半,他什麼沒見過。
他懂。
他還沒有老糊塗。
就說這管飯,管穿,這已經不僅僅是要花多少錢的問題了。
花費是天文數字。
因為,不僅僅只是這一個地方,還有許多,整個羊城、整個嶺南東再到整個漢家。
羊城與巴山只是兩個試點。
如果可行,就會全面推廣。
為了吃兩餐飯,就送娃娃們來讀書,可能嗎?
葉世觀認為可能,雖然羊城有許多人反對這件事情,就是因為花錢太多,眼下有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卻搞什麼免費給娃娃提供伙食,然後讓他們來讀書。
短視。
這就是葉世觀的對這些提出反對意見之人看法。
海棠小院,是大智慧。
那怕一萬,不!十萬人中一個,這些娃娃們,十萬人當中出一個天才科學家,對於未來的漢家都是無價之寶。
更何況,未來需要的不僅僅體力工人,需要更多有知識的技術工人。
增加全漢家的教育水準、體質,這是百年大計。
窮,才是制約這個方案全面實施的真正的原因,但不能因為窮,而等下去,早一天實施就會早一天見效。
只說眼下。
學校建好了,就這麼簡單。
幾乎各寨、各村,都把娃娃送來了,正如葉世觀所說,那怕只是為了讓娃娃們過來吃免費的飯,只要能送到學校來,這就是有意義的事情。
緊接著,就是第二個問題。
葉世觀交給了在這裡負責教書的教師,每人一個信封,親手給的。
裡面的東西非常簡單。
一份工作證明,一本存摺。
存摺內的錢很少,只有一百元。
卻讓許多人落淚。
葉世觀說道:“現在,你們這些教師,都有工資了。每個月三十五元,這一百元算不上補以前的,只是一點心意。還有……”
葉世觀一招手,身邊的人送給衣服。
給學生髮衣服,怎麼可能不給教師們發呢。
雖然發的,都是出口用的襯衫的殘次品,卻也是真正的好衣服,此時除了大城市之外,那個地方的衣服沒有補丁呢。
嶄新的襯衫,每人三套,上課的時候穿。
體現一種全新的氣相。
十年前,漢家太窮,已經窮到沒辦法為小學出錢,事實是就是為了減輕漢家費用支出,是窮國普及教育的一種無奈之舉。
教師們沒有工資,改為記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