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隨口一句,卻是取悅了康熙,亭子裡的氣氛瞬間暖和不少。
他倒是沒有讚揚曹顒的意思,反而冷哼一聲,道:“平仄不對,寓意不通,回去將李杜詩詞讀上幾遍!”
曹顒聽了,躬身應了,倒是虛心接受。
不為旁的,就為他父親是個才子,兒子也開始學詩了,他卻絲毫沒有建樹。
為了以後在兒子面前的尊嚴,他就算詩詞不精,也不能做個草包。
康熙訓完人,看來是去了心中邪火,這臉色都鬆快許多。
這會兒功夫,四阿哥已經帶著弘曆、弘晝過來。
想來是兩位皇孫已經得了教導,恭恭敬敬地跪下,給康熙請安。
康熙叫起,命兩人近前,問了兩句功課。
曹顒冷眼旁觀,終於明白康熙為何會看上小弘曆。
這少年,不過十二、三歲,對答從容,芳華內斂。說句實在話,他眉眼修長,有點女相,但是身板挺著直直的,抿著嘴角,添了幾分少年的英氣,他沒有乍見天顏的畏畏縮縮,也沒有少年皇孫的驕奢之氣,繼承了四阿哥的低調,卻沒有四阿哥的刻板。
再看同齡的弘晝,則是同尋常孩子一樣。對於自己這位至尊無上的親祖父,帶了幾分畏懼,回答錯後,望向嚴父四阿哥,更是不禁瑟瑟發抖。
還是弘曆,悄悄地拽了弟弟的袖子,給了他安撫的眼神,才使得他鎮定下來。
一瞬間,曹顒生出幾分親切。不為旁的,就為弘曆對弘晝的維護提點之意,有長兄之風,跟自家的天佑差不多。
少年間的小動作,顯然也沒有逃脫康熙的眼。
他目光更加深邃,看著兩位小阿哥道:“既都讀了唐詩,現下就背一首牡丹詩。”
唐詩中,最不乏的就是牡丹詩,李杜等名家多做過牡丹詩。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豔,讀力人間第一香!”弘曆還沒變音,帶著幾分童稚的清脆,朗聲讀道。
不知旁人如何,曹顒在旁,直覺得很雷很雷。
牡丹詩那麼多首,弘曆瞬息之間,就擇了這一首,唐朝皮曰休的《牡丹》,不知是不是天生“王霸之氣”的緣故。
這又是“王”,又是“天下無雙”,又是“人間第一”,大氣得沒邊了。
尋常小孩背這些沒什麼,皇家的小孩背這個,真要費思量。
可是康熙是隨口問之,弘曆是隨口答之,也就免了四阿哥提前籌謀的嫌疑。
不管怎麼看,只能說弘曆“傲骨天成”,沒有小家子氣。
康熙顯然也有所感,看了弘曆好幾眼,方命弘晝背詩。
弘晝背的是王維的《紅牡丹》,“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雖無出彩之處,也算過關。
晚霞映空,天色漸漸幽暗下來。
康熙見過兩個孫子,沒有再久留,移駕回暢春園。
曹顒回城已經來不及,就邀十六阿哥同往自己園子而去……*“萬里長空”一句,改編自百度。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