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穀農牧年出欄百萬頭生豬的養殖基地,母豬和仔豬的來源主要有兩個公司育種擴繁和外購引進。
其中外購引進的才是大頭。
因為公司內部育種擴繁的數量不夠,而時間上又等不及,只能從市場上外購引進。
生豬育種這件事吧,不僅燒錢,而且還燒時間。
養豬是個技術進步緩慢的行業,慢的原因一方面在於豬存在較長的生長週期,母豬從懷孕到生產,少說也要百來天。另一方面在於豬有著獨特的生物性。
就算搞個飼料配方的改進,設個實驗組和對照組來驗證效果,最快也要半年多,技術迭代自然很慢。
投入大,回報慢,處於初級階段的生豬企業,要不是投不起,就是不敢投。
長期以來,我國在豬育種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而且實際上投入到豬育種改良方面的資金也大大低於引種投入的資金。
嘉穀農牧已經算是在育種上投入巨大的養豬企業了,也不過是堪堪滿足公司內部所需,面對著突然擴充了一倍的規模,育種供應立刻就麻爪了。
至於育種改良上的進度,更是緩慢了。
……
嘉穀的起家之地,普誠縣。
這邊的第一個嘉穀養豬場,已經被改建為嘉穀農牧的生豬育種擴繁基地。
齊政和李東亮就回到這邊瞭解一下嘉穀農牧在生豬育種上的家底,以便制定新養豬基地的引種規模。
基地內,配種間。
明晃晃的燈光下,一頭母豬安安靜靜的站在房間中間,一頭公豬在旁邊轉悠——不是用來交~配,自然交~配效率太低了。
公豬的作用相當於“毛片”,僅僅是安撫——有它在身旁,發情的母豬會表現靜立反應,刺激排卵。
在母豬身旁,全副武裝的技術人員帶著厚厚的口罩、厚厚的手套,拿著一袋豬,蹲在地上,神情嚴肅地為母豬進行人工授精。
齊政和李東亮隔著玻璃窗看著這常人難見的一幕。
大家以為現在的公母豬還都是透過自然交~配來進行繁殖的嗎?想太多了。
公母豬自然交~配的效率相對太低了,1頭公豬隻能負責25~30頭生產母豬。而相比之下,人工授精體系的1頭公豬則可以對應300~500頭母豬。
當然,也只有大型養殖場的公豬才能有這份以一當百的殊榮。
俗話說沒有耕壞的田,只有累死的牛。但以後也沒有累死的豬了,人工授精這一現代技術的出現,完成了讓公豬躺著生豬崽子的願望——從此公豬活著的意義只剩下死亡了。
李東亮淡淡地說道“超10倍的公母豬比例減少了養殖場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公豬效率。在世界商品豬養殖場,人工授精已經成為主流。豬人工授精的比例幾乎都在75以上,在丹麥更是達到9095。放眼世界,有性生活的豬已經不多了。”
“在國內,現在這個比例還比較低。但在大型養豬場或育種基地,也已高出50。人工授精在成本、效率和品種控制方面有巨大的優勢,對於規模化、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豬企而言更是如此。”
齊政眨眨眼,問道“使用的是本土公豬的還是國外運進來的?”
李東亮輕咳一聲“是國外運進來的冷凍豬,沒辦法,本土公豬的確實不如國外運進來的冷凍豬質量高。”
齊政聞言痛心疾首道“唉,國內的公豬不爭氣啊,連最後一道尊嚴線——人工授精的資格都即將失守了。這頂帽子,都不是綠油油這麼簡單了,簡直是綠得發光了。”
李東亮聞言笑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