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超級農業強國> 第620章 一“豆”成名(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20章 一“豆”成名(2) (1 / 2)

“根莖粗壯,植株健壯,莢密,頂莢豐富,株型收斂,帥!”

“是中粒型的品種,單株結莢數多,單株粒數也多,粒重應該在20克以上,酷!”

“完美的表現啊。”

“就是不知道抗病性如何。”

未等收割開始,世界農民組織代表團中的農業專家們就湊到豆田邊,兩眼放光地觀察著可能是跨時代的嘉穀大豆品種。

不管對“嘉豆13號”由中國人培育出來樂見與否,對於一輩子投身於大豆育種的專家們來說,能看到一個較完美的品種總是賞心悅目的。

一種作物合不合適推廣,很多時候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譬如大豆。

他們第一眼觀察的就是結莢的高度。

&n就開始結莢,分枝又多,產量確實不低,但並不適合大規模推廣。

俗話說得好:“麥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大豆也一樣。大豆植株底莢高度不夠的話,容易倒伏不說,就機械收割難度增加,收割成本都相應增加不少,甚至於根本不適宜機械化收割。

這樣的品種,在像中國這種精耕細作的國家,可能還有推廣的價值;在美洲,基本不會有農場主考慮種植。

而像“嘉豆13號”這個品種,底莢高度在15cm以上,植株高度在50cm以上,絕對是個挺拔的“帥小夥”,機械化收割毫不成問題。

“嘉豆13號”的單株粒重更是讓一眾國際大豆育種學家露出了盪漾的笑臉。

許多農戶購買大豆品種時喜歡選擇大粒品種,以為粒型越大的產量就越高,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粒型越大的品種,往往單株結莢數、單株粒數少,所以單株粒重反而不高。

密度一定的情況下,單株粒重才是高產量的根本所在。同樣種植密度15000株/畝的情況下:單株粒重15克的和20克的,每畝產量懸殊150斤左右。

所以小、中粒型的品種,單株結莢數多、單株粒數多、單株粒重的品種,才是“富”的品種。

這些硬性條件都過關的“嘉豆13號”,落在眾人眼裡,無疑是大豆中的“高富帥”了。

矮壯的美國大豆育種學家潘德爾本人顯然跟高富帥扯不上任何關係,他培育的大豆品種也許“高”,也許“帥”,但跟“富”也不搭邊;像屌絲總是對高富帥抱著莫名的敵意,潘德爾這一刻也檸檬精附體了:“其他性狀表現如何?比如說抗病性什麼的……”

高油高產還“貌美”,這沒得挑,他就不信還能樣樣表現完美了。

作物的改良,從來就不是為了追求完美的,也無法追求完美。

你要高產,可能就要犧牲口感;你要健壯,可能就要犧牲一定的產量;你既要產量又要口感還要健壯,可能就要……向上帝祈禱了。

在潘德爾看來,“嘉豆13號”肯定有弱點……吧,比如說,高貴的品種總有些病嬌吧?

陳建章風輕雲淡地一笑:“我們充分挖掘了野生大豆的雜種優勢,把野生大豆馴化中丟失的控制優良性狀的基因重新‘撿’回來,運用到現代分子設計育種中,在光週期、大豆百粒重、單株莢數、葉柄夾角等產量重要性狀的關鍵基因上取得了較完美的平衡。嗯,抗病性確實不太突出,也才對常見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明顯的抵抗性……”

“還有沒有天理!”潘德爾強忍住吐槽之魂,其他大豆專家也都是類似的表情。

陳建章無疑是承認了“嘉豆13號”的培育是建立在野生大豆資源基礎上的,但後面就是對“運氣好”這一說法的打臉了。

野生大豆是有不少優良性狀沒錯,但在馴化過程中,50%以上的遺傳多樣性會在栽培大豆中丟失。嘉穀能將控制重要性狀的關鍵基因在栽培品種中固定下來,可不是一句“運氣好”就能解釋的。

還有,抗病性不太突出?大豆病蟲害已發現的有30多種,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能抗常見的真菌性病害,還要啥腳踏車?

明白大豆進化機制這個“小妖精”的難纏程度的人,莫名地對嘉穀的育種能力有了一些敬畏。

潘德爾也閉口不言,變得沉默起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