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超級農業強國> 第619章 一“豆”成名(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19章 一“豆”成名(1) (1 / 2)

“各位,這裡就是‘嘉豆13號’的主產區了……”嘉穀實驗室大佬陳建章,帶著浩浩蕩蕩的一行外國代表團,做起了參觀訪問之事。

這一次的大豆參觀代表團的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顯得龐大。

自從國家糧油資訊中心正式公佈中國大豆產量預測報告後,申請前來嘉穀考察的團隊絡繹不絕。煩不勝煩的嘉穀實驗室乾脆組織了一次集體參觀活動。

於是,世界農民組織一行三十餘人,主要來自美國、巴西、阿根廷、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專家,出現在了東北黑省的大豆主產區。

站在田間,微風拂面,他們望著如海洋一般金燦燦的大豆田,目光爍爍。

秋收的季節將至,大豆也漸漸成熟。廣袤的農田中,地上佈置著感測器,天上盤旋著無人飛機,它們把土壤中的水分、農作物的長勢、病蟲害等資料傳輸到嘉穀的資料中心,隨時進入聯合收割狀態。

“上帝,中國人的大豆生產水平,已經這麼高了嗎?”

“肯定是向我們展示最好的一面啊。”

“這有什麼奇怪的,我們國內也能達到這個水平,我關心的是中國人的產量是不是真的。”

“對,產量才是重點。每公頃6噸啊,中國人放了一個響炮。”

“難以置信。”

開始是幾個人的低聲議論,漸漸地變成了一群人的討論。

實在是此事太過於驚人,以至於大家的問題迭出。

說實話,要不是中國官方說的,而且中國人大大方方地開放參觀,他們是不信的。

身為各國頂尖的農業專家,他們最基礎的能力,就是判斷一個作物研究方向,多久能夠看到曙光,多久能看到結果。

當然,這樣的判斷肯定是不準確的,但也是有一定的區間的。

譬如小麥從畝產30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應該在五年以上;大豆從畝產20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至少也應該在十年以上……

這只是舉個例子,但這樣的判斷不是開玩笑的。

一間實驗室要不要花費幾千萬美元,加入到這樣的競爭當中去,往往就是依照這樣的判斷來做決定的:大豆的增產突破快不過十年去,依據本實驗室的能力,我們有可能在未來五到十年間完成該專案,加入相關競爭有一定的勝率,可以考慮加入競爭。

但嘉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大豆增產的研究突破,那就意味著全世界其他參與類似專案的實驗室,全部大虧特虧了。

中國人突破了,而且還是超出他們目標的突破,敢情他們此前都在白費工夫了?還有,後面的研究還要不要繼續,怎麼繼續下去?

想想都覺得殘忍。

然而,科研世界就是這麼殘忍的,覺得殘忍的都死在茫茫競爭中了,活下來的,也就只能咬牙堅持。

美國大豆育種學家潘德爾就正在承受這種殘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