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農耕傳統的勤勞民族。
鬼斧神工地在南海“種”島,去月球種菜,將海洋變成我們的“牧場”……都不在話下。
大型養殖工船、遠海大型圍欄、冷水團……這些偏僻冷門的概念,我們一旦捨得投入資源,也都是盆裡的菜!
董教授迫不及待地返回邳山島後,呈現在他眼前的,就是兩份初步的大型養殖工船設計方案。
“其實,與其說是設計方案,不如說是設想。”齊政解釋道。
很顯然,中船集團對於利用淘汰船型和過剩運能改裝打造養殖工船等遠洋漁業養殖裝備,確實早就有了想法,所以在嘉穀聯絡上他們的時候,迅速給出了兩份方案。
大型養殖工船,其實就是“耕艦”。
“一個是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它配備直升機甲板,看起來像一艘大型油輪。總長約250米,型寬45米,載重量約10萬噸……”
說是養殖工船,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超大的浮動網箱,但它可以深入到普通養殖網箱無法到達的深海區。
按照齊政給出的設想,該養殖工船作業時,將取水管底端深入深海冷水團內,收取低溫海水迴圈進行冷水魚類養殖。在養魚艙的周邊採用保溫隔熱材料,防止熱量交換導致水溫過高,保證即使在夏季較高氣溫下,仍然能夠進行三文魚等高價值的海洋冷水魚類養殖。
看到這,董教授有些坐不住了,喃喃自語道:“對,這就是我想要的冷水團養魚模式……”
齊政輕咳了一聲。其實,這就是他從記憶中翻出來的冷水團養殖工船的成熟方案,而起碼要兩三年後,董教授團隊才正式敲定這一設想。
“咳,我們再看一下另一個方案。”
“這個方案的深遠海養殖加工船則更為先進,它的外形看起來像一艘豪華郵輪,有完善的生活設施,能夠支援船員和漁民長期在海上生活。而且它的主尺度更大,長超過250米,型寬約44米,載重量達到10.7萬噸……”
此外,第二個方案除了在船上養殖之外,還可以透過向海洋投放養殖箱的形式,來進行更大範圍的深遠海“圈海”養殖。
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可以在全球海域自主航行,避開臺風、赤潮等自然災害,找到最優質的水源和最佳養殖水溫,採用封閉式養殖系統,營造魚類最佳生長環境,並且可以直接在船上進行冷凍、深加工,可謂是一條龍服務——一艘大型養殖工船,其實就是一個海洋大型養殖加工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方案的養殖工船吃水深度都超過21米,遠遠超過航母。
“這分明就是兩艘海上養殖航母啊!”董教授忍不住驚歎。
他突然對於齊政要投資四十多億感到理解了。
連“航母”都出來了,幾十億元又算得了什麼呢?
當然,不是說一艘“養殖航母”的造價需要幾十億元,這畢竟只是一個初步設想,距離變為現實還有十萬八千里。
船載艙養環境控制技術要突破;深海巨型網箱綜合養殖技術要突破;遠距離自動投餌技術要突破;輕型可移動捕撈裝備要突破……至少有一半的投資,要花在此類關鍵技術的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