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對於齊政而言,他知道董教授的專案會成功,利用“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會在短短几年內變為現實,所以投資再大,他也敢出手。
這有點像銀行追著給嘉穀放貸一樣,他們對嘉穀投資專案能產生巨大效益具有十足的信心,自然也就敢給嘉穀開出大額度的授信。
最重要是,齊政因此知道董教授是一名真正的水產專家。
世界上的專家有兩類:一類是嚴謹科學的專家,本質上透過實踐來解決問題;一類是混吃等死的“磚家”,本質上透過想象來解決問題。後者就像是老鼠,不光壞了一鍋又一鍋的湯,而且繁殖力驚人。
後者是嘉穀避之不及的,而前者則是嘉穀大力拉攏的。
雖然嘉穀集團已經發展到可以直接找院士的地步了,但院士畢竟是稀缺品種,董教授這樣的高階專家,才是嘉穀合作的主力。
當然,幾年後,董教授也進入了院士增選名單,他此時的名氣雖然不算大,但在黃海冷水團成功“遊”出三文魚後,地位就完全不一樣了。
但這些都是此刻的董教授所不知道的。
聽完嘉穀的合作計劃後,他又是驕傲又是苦惱。
驕傲的是,超乎想象的待遇說明了自己的價值,是對自己的認可。苦惱的是,接受的好處越多,他肩上承擔的責任就越大。
如果是數億元的研發經費,他大概會毫不猶豫地接受齊政的邀約;但是,數十億元的專案,這個數字讓他猶豫了。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他是真正想做出成績的人,而有追求的人都會愛惜羽毛。如果弄砸了一個數十億元投資的專案,他的名聲不說徹底臭了,但也絕對沒有什麼前途了。
齊政也沒有讓董教授立刻做出決定,初步洽談過後,就先把他在邳山島安頓了下來。
島上夢幻般的景觀也沒能吸引董教授的注意力,他仔細思考一番過後,先向在嘉穀漁場做調研的老友周院士問計。
“老董,你知道的,我能向齊董推薦這個專案,當然是希望你們達成合作嘍!”周院士明確表明了態度。
董教授苦笑道:“我知道,但是,齊董這麼大的手筆……老實說,我就怕齊董期待過大,反而不好收場。”
周院士對他“窮人乍富”的心情表示理解,但他想了想,反而勸道:“其實,你可以換個方向思考。齊董既然敢投入這麼大,不也意味著他對這個專案的成功有信心嗎?”
他眨眨眼,笑道:“而且,在我看來,你們開發黃海冷水團,與嘉穀合作,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董教授表示洗耳傾聽。
周院士笑了笑,道:“因為,嘉穀是最善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農牧企業啊!”
別看周院士的研究方向不在“黃海冷水團”上,但他是瞭解要“馴服”黃海冷水團的難度的。
如果仔細翻一翻漁業新聞,就會發現,一說到黃海、渤海地區的漁業生產,“黃海冷水團”這個高冷又神秘的角色會頻繁出現,收成好的年頭有它,收成不咋地的年頭也有它!
這是因為,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全球變暖、海水汙染等等因素,這個冷水團是越來越不穩定了。而它稍有異常,就可能會導致整個海區的溫度和鹽度劇烈波動,進而導致那些深海養殖的海鮮麵臨滅頂之災。
這也是為什麼黃渤海海域的養殖公司在產品宣傳的時候,強調海區的環境優越性,強調冷水團的好處;而在說到經營風險的時候,又吐槽冷水團的喜怒無常了。
說得再明白點,要想“馴服”桀驁不馴的黃海冷水團,本身就是一種“化不可能為可能”。
……
周院士將董教授拉到嘉穀大漁場:“來吧,讓你眼見為實。”
科研船駛往漁場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