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美國專家覺得嘉穀農牧代表中國養牛業的未來,但事實上,嘉穀農牧不過是在負重前行!
這表現在齊政回國後,帶回嘉穀美國分公司有實力繼續擴大牧草業務的訊息,讓嘉穀農牧的李東亮都大鬆一口氣。
“攤子鋪得太大了,現在我們的壓力是真的不小。”李東亮自嘲道。
齊政知道他說的是肉牛養殖業務,能讓經歷過狂建“萬頭牧場”、逆勢擴張養豬規模的李東亮都說不輕鬆,那肯定是壓力重重了。
“我們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肉牛產業危機!”李東亮知道齊政剛回國,還沒有看到資訊部關於肉牛產業的最新調研報告,也就直接跟他彙報了。
齊政一挑眉,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今年的物價上漲中,肉類中牛肉的價格上漲幅度最大,難不成這其中有什麼關聯?
李東亮確認了他的想法:“事實上,從2008年開始,牛肉價格就出現加速上漲。主要原因在於牛肉消費越來越普及,但需求量的增加沒有換來養殖量的增加。”
他舉例道:“譬如我們所在的和澤市,是魯省的養牛大市。但近年來牛肉價格持續走高,養殖戶的利潤卻在減少,不斷有養殖戶退出肉牛養殖。”
“散養戶家裡養一頭牛,一年多賣出去,攤到每天的利潤只有不到5元錢,而現在出去做做零工,每天的收入都不止100元。”
所以,消費市場上的牛肉價格在不斷走高,肉牛養殖戶卻因利潤微薄而退場,讓人不得不追問一句,我們的“牛市”怎麼了?
李東亮對此解釋道:“雖然牛肉價格在不斷上漲,但養牛成本也在不斷增加,首先是飼料,現在為了追求生長速度和肉的品質,精飼料用量明顯增多,粗飼料中草的質量也顯著提高。算下來,光是牛的餵養成本就佔到總成本的七成到八成。所以,農戶補欄的積極性並不高,肉牛存欄量還會進一步下降。”
嘉穀肉牛養殖場半數的牧草需從美國進口,難怪他對於嘉穀美國分公司以有機食品產業之利行牧草“補貼”之便極為看重,這無疑是減輕了他肩上的重擔。
畢竟,嘉穀農牧需要投入重資於肉牛繁育環節上。
他嘆了一口氣:“目前國內的肉牛產業可謂是上下游脫節。投資肉牛繁育環節的企業仍屬鳳毛麟角,大部分投資仍然流向了肉牛育肥和屠宰加工環節——大家都是‘只想摘果,不想栽樹’。”
國內當前涉及肉牛養殖的企業,是從收購架子牛進行育肥開始的,並不涉及最上游的母牛和小牛繁育環節;但問題是,作為產業基礎的母牛的存欄量不斷減少,這個牛從哪兒來?
齊政聽完後,也是無語。
他能理解企業對肉牛繁育興致寡然。牛一胎只能產一頭小牛,而且生長週期漫長,從懷孕到產仔需要十個月,小牛長成架子牛又需要十一個月。
但如果只是收購架子牛育肥的話,四個月就能實現上市。
——不是誰都能像嘉穀農牧這樣,敢在肉牛繁育環節沉澱大量的資金。
但齊政還是有些失望,歸根到底,還是太短視了。
另一方面,從產值上來說,四大畜禽產業的排名依次是生豬、肉牛、禽類、奶牛。但是,與生豬和奶牛產業的發展所獲得的大量扶持和補貼政策相比,肉牛產業的發展缺乏關注,至今沒有實質性的扶持和補貼政策出臺。
以生豬為例,中央不斷加大對生豬生產發展的扶持力度,並涉及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疫病防疫補貼、生豬良種補貼、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支援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方面。
——嘉穀養豬業務透過獲取國家補貼,每年至少能降低15%的成本。按照嘉穀農牧的養豬規模來計算,這個數字是以十億來計的。
但肉牛養殖嘛,嘉穀農牧能得到的補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興建牛場方面採取“先建後補”的方式,大約有50萬至60萬元的補貼;二是凍精補貼,根據每個縣的母牛存欄數量進行發放,每支吸管大約5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