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不知道有人對嘉穀“大殺四方”信心十足。
此時他正批准了嘉穀沙漠治理開發部門的擴張方案。
如今,沙漠治理開發團隊已升級為部門級別,作為集團總部直轄,協調各子公司在沙漠開展相應業務。
嘉穀第二期治理開發沙漠的規模達到500萬畝,預期投資50億元——隨著嘉穀治沙技術的成熟,改造每一畝沙漠的成本已經開始降低。當然,第一期工程還沒有收回多少投資,又砸下去這麼大一筆金額,看上去還是有點嚇人的。
不過,經濟效益先不說,治理的成果——上百萬畝恢復綠色的沙漠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裡,而且嘉穀開始著手發展經濟產業,國家當然會一如既往地表示支援。
為了協調嘉穀的勞動力需求,政府主導了分散在沙漠裡的遊牧村莊進行搬遷定居。由嘉穀出資在綠洲裡建了生態移民新村,為遊牧民們提供安定的家。
敖特根圖一家是舉雙手雙腳歡迎。
沙漠裡的生活不過不知道,實在太苦了。
他們村有三十戶人家,說是村,但最近的兩戶人家也相距五六公里。沙漠裡沒水、沒電、沒路,去鎮裡靠騎駱駝,早上出發天快黑才能到,晚上只能隨便在鎮子裡過一夜,第二天起一大早,匆匆忙忙買完生活用品,緊趕慢趕往回走,天黑後才能趕到家。
這還不算什麼,關鍵是沒有收入。
敖特根圖一家五口人,住在低矮的土房子裡,靠遊牧為生。
由於氣候乾旱,牧草零零星星的,要想讓羊活下來,他們必須不斷轉場,一個地方的草被羊兒啃光了,就到另一個地方,一年要轉場五六次。
天氣乾旱加上人為活動,僅有的植被被破壞得太嚴重,現在是一年轉場七八次羊都吃不飽。在村裡,放眼望去,到處是茫茫沙海,他們的日子快過不下去了。
現在能搬到基礎設施完備,水電路都通了的新村裡,那簡直就是天堂。
更高興的是,他們夫妻都被嘉穀聘用了,成為嘉穀綠洲的長期管理戶,有了穩定的收入。
因此,對於嘉穀開啟的大規模改造沙漠行動,像敖特根圖這樣“重獲新生”的遊牧民們,迸發出了強烈的工作熱情。
廢話,吃過沙塵暴肆虐的苦,誰也不想再看到昔日“莽莽黃沙遮天蔽日”的景象,眼前這樣梭梭成蔭、鬱鬱蔥蔥,是多麼的喜人啊!
這都是嘉穀的第一批“開荒牛”的成果,如今,他們要沿著“前輩”的腳步,深入腹地,將防風固沙的“綠地毯”鋪滿沙漠。
鋪設草方格沙障;生物土壤結皮;植樹種草……改造沙漠環境,就像打游擊戰一樣,根本無法一蹴而就,只能積小勝為大勝。
累得直不起腰,坐在地上歇一會兒繼續忙活;白天沙漠中的氣溫高達五六十攝氏度,水管還沒鋪設到位,要一趟趟拉水澆灌,外衣在烈日照射下散發出一股股刺鼻的味道;成活後的防風固沙帶,要重點加強管護工作,每天分組扛著鐵鍬,不厭其煩地巡查,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上心……
……
又是一天傍晚,起早貪黑的“開荒團隊”經過一天的鏖戰,紛紛返回了營地或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