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帝師

鎮遠三年十一月七日,周清剛從兵亂的困厄中稍稍解放出來,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葉望刺殺了貨殖府的前任副使蕭玄策。

這件事對於周清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貨殖府前任副使蕭玄策雖然已經隨著葉城晉升長史而辭職,不再是皇室的大臣,但是他任貨殖府官員長達二十年之久,對於賬目極有心得,葉城依然把自己這位前輩奉為上賓,經常向他請教問題,而且蕭玄策辭職之後把自己名下的產業經營得很紅火,是帝都屈指可數的富商之一,和舊時的同僚以及世家貴族的大人物們都有著良好的關係。

蕭氏遍植桂花的後園是帝都公卿聚會的場所,每當“中秋佳節”,那裡總有殷勤主人所設的女樂、名饌和純釀,一般平民是難以想象其中的奢華綺麗的,多次有御史彈劾蕭家的宴飲有僭越的嫌疑,使用了宮中的器皿和諸侯進貢的奢侈品,更有御史怒斥其骯髒和糜爛。但是這些聲音都被看不見的勢力緩緩的壓下了,蕭氏後園“中秋佳節”的宴飲不曾中斷,甚至傳說深冬大雪的天氣,主人依舊點燃無數的炭盆,招待貴客們痛飲北陸的醇酒,歌伎們裸身裹著貂裘奉酒,焚燒香料的味道一直瀰漫到兩條街外。

這樣一個顯貴的人物被葉望一槍解決了,他守候在蕭家門外,在蕭玄策踏出家門的一刻衝上去問你是不是蕭玄策。這位前皇室重臣如今的豪商帶著不下十名貼身護衛,卻沒有一個能阻止葉望,蕭玄策只來得及大喊救人,就被葉望一槍貫穿了胸口。事後屍檢的結果,蕭玄策胸口的傷口有碗口大小,可見那一槍的雄沛力量,葉望出手就是要殺死蕭玄策,這是一場純粹的刺殺而非武力挑釁。

蕭玄策的護衛們根本留不住葉望,葉望在得手之後以大車載著蕭玄策的屍體自己向京尉投案。無論誰都知道葉望背後的人是大周的皇帝,京尉不敢擅自開審。訊息立刻送入宮禁,對此沒有準備的周清幾乎是絕望了。證據太完整了,當街殺人,按照帝朝的《大律》這是死罪,他也無權去赦免葉望。可是他意識到這裡面必然有原因,於是以最快的速度破例安排了御史臺的“天元七御史”共同主持審訊。

這是一場極為特殊的審訊,如葉望這樣的案件按照慣例應該由大理寺審理,在大周朝歷史上,只有皇室大臣中的領袖,級別到達或者接近“三公”的人犯案,才有資格由地位超然的天元七御史共同審訊,並且也不是每個這樣的人都能有這樣的待遇,而葉望此時還只是一名虎賁校尉。但是一個訊息使周清的安排有了完全的理由,就是在葉望犯案的幾乎同時,葉氏宗祠宣佈他們認可葉望為新一任的姬氏家主。 七大家族之一的葉氏家主犯案,天元七御史的出場終於有了理由。這也是周清的苦心安排,天元七御史的地位在臣子中是極為特殊的,作為“言官”,彈劾是他們的工作,所以御史們很少和其他皇室大臣有密切的過往,職司要求他們保持苛刻的公正,他們為首的“清議”力量還沒有被宗祠黨完全滲透。

周清安排這支力量審判葉望,無疑是要救他的忠誠黨羽。事實上週清自己對“言官”力量也無能為力,所以他還耍了各種手段去把這場審判弄得更加複雜,比如立刻開始查抄蕭玄策的財產,調查蕭氏後園奢靡的宴會,並且在蕭氏經營的產業中清查稅務。這些貌似是為案件收集證據的行動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把水攪混。

周清已經意識到從案件的簡單層面上看,葉望必然是死罪,只有將案件複雜化了,或許他還能救這個朋友一命。所以執行查抄和稅務清查的無不是帝黨的干將,力敵百人的武士們此刻不得不立刻充當稅官和欽差,以比宗祠黨黨羽更快的速度行動於帝都中。葉望的供詞中表露出他刺殺蕭玄策的原因,他認定了蕭玄策是那天下午拜訪葉城的人之一,而且是隱瞞了姓名悄悄的混跡其中。

他的論斷是自己兄長的死並非畏罪自裁,而是一場政治交易,貪汙的並非葉城本人,而是他背後的勢力。現在葉城背後的人要脅葉城自殺,從而掩蓋了一切的罪證。而蕭玄策恰恰是幕後那人的忠實黨羽。換而言之,蕭玄策和他之間的仇恨是——殺兄。

而證據則是葉城曾經留了一封信給葉望,驛站的官員證實葉城確實在當天下午發出一封信,而這封信是發到明國畢止的,奇怪的是發到畢止的當天它就被轉回,分為兩份,一份交給葉氏宗祠的長老之一葉恩德,一份則是交給他的弟弟葉望。所以葉望收到這封信的時候,葉城的死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

可以確信葉城在信中推薦自己的弟弟接任姬氏家主的位置,這促使了姬氏宗祠對葉望的認可。但是葉城寫給葉望的信中到底透露了什麼,後人再也無法追究了。因為開審的當日,葉望在天元七御史面前把那封信吞掉了。這種奇怪的事情明明週週的記錄在庭審記錄中,當時周清親自蒞臨聽審,眾多宗祠黨重臣也都出席,而葉望在皇帝和重臣們的面前坦然撕碎並且吞掉了哥哥寫給自己的信。

從這一點看來葉望所得的證據——這封信——並不充分,不能夠證明自家兄長的死因,無法讓他當堂指認背後的主使者。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誰,他殺死蕭玄策的目的之一應該是逼迫主使的人露面。但是這個策略無疑失敗了。他意識到這個幕後力量隱藏之深,乃至於被天元七御史和皇室重臣們圍繞之下,他已經不相信殿堂上的抗辯會產生任何實際效果,此時連他的主上週清也自身難保。所以他吞掉了信,選擇什麼都不再說,他相信家傳的他手中的長槍烈焰勝於語言。

皇帝不能殺死的人,葉望卻能,此時他只是需要找出幕後的那個人是誰。周清非常明確的和扶他起家的兄弟們站在一起,這個習慣跟他的老祖宗周胤一模一樣。所以儘管葉望在重臣如雲的殿堂上做出如此衝動和冒犯的事,周清依然要死保這匹將為他拉動戰車的鐵馬。他幾乎是暴怒地駁回了宗祠黨懲辦葉望的各種奏章,儘管這時候這些奏章有著充分的理由,而且是咄咄逼人的。

葉望銷燬了最後的證據,如果不是他試圖包庇罪孽深重的哥哥,他為什麼要毀掉哥哥最後的信件?而且是當著滿朝大臣的面。周清也並不解釋,而是反過去質問大臣們,是否要斷絕七大家族之一姬氏的尊嚴,把它的新任家主葉望送上絞架?這個反問擊退了大臣們的進攻,毀掉姬氏是誰也不敢做的決定,即便是那些幕後掌握大局的宗祠長老們。葉城臨死的態度也影響了葉氏的宗祠,使得部分長老的態度傾向了葉望這位新家主,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帝都的政治局面,給帝黨增加的一些籌碼。宗祠黨不願在此時把枝葉茂盛的整個姬氏家族樹立為自己的敵人。

這件事在官史中沒有明確記錄,但是各種私史的記載都說明了葉氏宗祠是在報答葉城這個被從家譜裡銷名的家主對於家族的巨大貢獻。葉氏長老們必須感恩,因為葉城犧牲了自己,挽救了貨殖府中上百名葉氏子弟。事實上當時全部的葉氏子弟都參予了周朝歷史上這起最大的貪汙案,如果沒有葉城的自殺,或者詳細的賬目被保留下來,這些葉氏子弟都難逃脫一死。

挽救了家族的人必須被報答,即便他在家譜裡不能留下名字,這是以家族的血確立的準則。當然,宗祠黨不敢繼續對葉望公然發難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周清確實表露出他可能為此徹底和滿朝大臣翻臉的決心。此時的周清已經是困獸猶鬥,宗祠黨擔心如果繼續施加壓力,周清會放棄他皇帝的尊嚴發動反撲。 宗祠黨並不擔心,他們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改變歷史的人歸來。百里羽思過的期限結束,他走出了原褚王府曲塘小島上的曾經作為李則斯的官邸的小院落,再次踏入九洲的政治舞臺。三年的宗卷謄錄之後,百里羽成熟了,作為一個權力賭徒,他下注的時候更加的兇猛和決然,因為此刻賭桌對面的對手也更加的殘酷。時局容不得他思考太多,此時曾給予他提攜和指引的智者楚道石已經離開了人世,他必須獨立面對風雲激盪的天元政局,殺伐決斷!

周清迫不及待的封百里羽為“蘭臺令”。這個職位並不如何尊貴,負責在皇室重臣們和皇帝秘密議事的時候進行筆錄,卻有著旁聽最高政治秘密的特殊權力。其實終其一生,“帝師”百里羽在官職上都不怎麼高,不過他坐在哪個位置上,哪個位置便是權位,官銜於他,不過是浮名。即便“蘭臺令”這樣一個秘書職位被授予百里羽,也引起了朝野喧譁。此時無人質疑這個卜筮監走出的書記其實就是周清幕府中的第一謀士,最大的幕後黑手,就是這個人一手顛覆了東陸的政局。而如今此人終於走到的陽光之下,要坐的位置就在三公九卿的下首,記錄他們和皇帝開會時的一言一行,世家大族的領袖們終於要面對這個出身卑微卻如野火般滿是侵略性的年輕人。百里羽帶給世家大族的,隱隱是一種恐懼。

可週清已經不能等待,他必須讓他最強的鬥士立刻出馬,力挽狂瀾於即倒!此時的天元局勢確實是危若累卵,而百里羽確實也是生來就為了力挽狂瀾的一個人。百里羽立刻丟擲了大胤歷史上苛刻排名極為靠前的著名稅法——《十一宗稅法》。很難說這項緊急推出的法律是否由江氏在宛州的重要盟友李景榮提案,以這份稅法文理上呈現出的嚴謹,必定有個極為精通刑法的人或者組織在背後推動。依據這項全新的稅法,為了應對當前緊急的狀況,以及協助皇室支付對北蠻的供奉,諸侯國必須在以往對皇室的賦稅和供奉之外,再拿出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一繳納給皇室,作為“宗室特稅”,而且是按月繳納。 在既有賦稅基礎上增加的“十中稅一”,不可謂不嚴苛,以往的皇帝很少敢於去諸侯國的君主那裡如此重手法的“刮地皮”。

對於這項觸動了各諸侯根本利益的稅法,諸侯們的反應相當激烈,抗拒居多,接受的很少。除了明國和楚國因為多年受蠻蝗襲擾,早就苦不堪言,有意戮力北伐之外,其餘諸侯或是拖延不肯接受,或是暫不做聲,並不願意表示支援。

蘭臺令之職世人誤解頗多,蘭臺令其實是一個虛職,只因百里羽不願顯名於世,周清便安排百里羽擔任這個虛職,朝議時便隱身太清殿御座後的屏風後傾聽,其餘時間便待在勤政殿裡參議政事、批閱奏章。朝野上下均見批迴的奏章上署著一枚“躬勤細事”的私章,初以為是周武皇帝用以自勉的私章。然時隔不久,眾臣工便體味到發回的奏章上竟有兩種字型,遂確信有親信之人代皇帝草閱奏章,而那枚“躬勤細事”的私章就是此人所有。

眾臣工於公堂議事、私下聚會乃至書房獨處之時,猜測議論這代閱奏章之人的真實身份,或直言斷定,或互相試探,但均不得證。左都御史顧燁上表參劾,稱皇帝無私事,遑論私臣。周武皇帝笑曰“朕容眾卿招賢納士,諮詢幕僚,眾卿便難道容不得朕養一個書啟私臣?”眾臣無言以答,遂不了了之。但此後難免彼此猜忌,看誰都像皇帝的私臣,俱都閉門謝客、謹言慎行,生怕稍有不慎,不當言行直達天聽。

周武皇帝認為這樣有助於防止大臣結黨營私,也樂得袖手旁觀。十一宗稅詔 這篇詔書用詞雅訓,不似周清手筆,宗室重臣們立即知道有一個辣手人物在為周清幕後策劃,多年之後,帝師百里羽已經做為天元最不能惹到的名字在他們中流傳時,這份詔書依然會被拿出來作為一個證據。

近者金戈日熾,戎事隳突,烽燧連舉於邊,驛馳不絕於途。朝野上下,交相議論,雖野老小吏,無不傳言:強寇倨側,將有事於北疆矣!朕以不德,方登大寶,恭承天命,荷義於民,寧見黎庶橫罹倒懸、閭閻竟逢傾頹而安坐乎?

然兵者大事,未可輕出,豈不聞“十萬之眾,動以盈庫”邪?蓋旅中一日之銷,所費不貲,舉天下之賦以奉此役,猶將不給。朕聞先王制法,必於全慎,臨敵交刃,貳以周備。特諭傳諸郡縣,清驗地畝圖冊,細勘田薄丁本,無使有遺漏逋逃者,邇後行什一宗稅,除田賦歲貢,另置什一之捐,繳庫入簿,謂之“宗稅”,聚少積多,克紹成屯,俟釁鼓北渡之時,以輸養大眾。私者雖稍侵,不廢大義。倘天下公利而莫或興之,國必傾陵,雖一廩之實,不能濟也。

卜筮監長史李則斯,此人除了確認周清確實持有父親親筆起草的即位詔書外,貌似對周清的執政沒有提供過任何支援。他依舊不上朝,在自己的小官邸裡蝸居,整天對著那個犯事的屬下百里羽靜坐。百里羽抄寫星相宗卷,楚道石打盹。他的後半生一直在打盹,卜筮監的記錄清楚的說明他“終日闔目,狀若深思,近則聞鼾聲不絕”。原本這個看似昏聵的老人不該成為宗祠黨的心病,但李則斯在奪嗣事件中的舉動讓世家大族的長老們不得不忌憚這個人。而且,李則斯擁有的秘術力量,讓人敬畏。

這個無人可以解釋的力量令李則斯被看作噩運的預言者,觸怒了他,或者會遭到命運的反噬。而李則斯是個“帝黨”。這個號稱“周文五十七年間最強的秘道家”的老人在帝都朝野,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他是偉大星辰之神在人間的投影,他的眼睛是神賜予世人的鏡子,讓人照見自己的未來。

然而這個神一樣的李則斯,居然有一天忽然就死了。李則斯的死沒有任何徵兆,按照史料記載,他早晨起來吃了一碗粟米粥和一塊芝麻薄餅,就照舊每日的功課靜坐,監督百里羽謄寫卷宗。他曾經對卜筮監內的灑掃表示他這麼做會讓百里羽感覺到非常大的壓力,從而自省,不過這話聽起來確實有點荒謬。然而就是這麼一坐,李則斯就死了。日落的時候僕役進來灑掃屋子,才發覺闔目了一整天的李則斯已經沒有了呼吸。

這位大周曆史上最強的秘術家,死於長眠。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