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西漢萬戶侯> 第五十八章 善惡之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八章 善惡之論 (2 / 2)

在《論語》中有兩處明確的記錄。

一處是在《論語·公冶長》中,據子貢回憶或轉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另一處是在《論語·陽貨》中,提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雖然談到人性問題,卻並沒有說明人性的善惡。

孔子說的性,應該是一箇中性的,這可能與儒家主張的是中庸思想有關,所以性往善、惡兩個方向發展都不太重要。

正因如此,後來孟子和荀子才可以發展出性善與性惡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而他們又都自認為是孔子學說的正宗傳人。

孟子是主張性善的,他首先證明人人都有向善的一面,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其次說明人有四端,且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現,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

《孟子·公孫丑上》中“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最後,他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當然,孟子並不否認惡的存在,他這種是最為正統的儒家學說,也是符合大環境的,即,封建階級的統治。

與孟子相反,荀子主張性惡論,荀子認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爭奪,這就是性惡論的根據。

性惡論形式上說凡人之性皆惡,實際卻分王公大臣與庶人為兩大類,士以上屬知禮類,照荀子的說法人性原來是惡的,因為他們學禮與為禮,惡變為了善,這種行為善的人可用禮義來對待。

庶民百姓,屬於不知禮類,因為他們不學禮不為禮,所以始終是性惡的,這種行為不善的人,必須用刑罰來制服。

荀子又分人為聖人、中庸、元惡三種。聖人能自動校正本性,製作禮義,中庸能夠受教化知禮義,元惡不受教化不知禮義。王公大臣的子孫如不學禮義,應歸於庶民,庶民子孫若學禮義,當歸入卿相士大夫。

後來儒家出了一個“理學家”,“大牛人”朱熹,朱熹認為這孟子和荀子的理論都是“半截子人性論”,用“論性不論氣不備”和“論氣不論性不明”來分別批評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

當然了這些暫且不說,轅固生是純正的儒生,他不是朱熹那個有些“不要臉”的“學者”,一代“大家”,敢於明目張膽的和祖宗對著幹。

所以轅固生說不出來,不過轅固生也不是好相與之輩,直接平復了一下心情,方才笑著說道:“晁郎中果然是牙尖嘴利,一張利嘴說遍天下,令老夫心服口服。”

“不過老夫想要問的是,你是如何認為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的?還有你認為儒家日後該如何發展?”

晁補之聞言微微一笑,轅固生此人果然不愧是老狐狸,大大方方的承認了,我答不上來你的問題,那我請教你總可以了吧!

你如果也不會,那行,現在咱們處於同一個水平,誰也別嘲笑誰。

可是晁補之是什麼人?怎麼能讓他如意?

於是晁補之笑著說道:“我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關於人性的本質,我曾經在一本名為《馬·恩選集》的書上見過,裡面的一句話寫的我認為非常得對。”

“這句話是這麼說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從這個角度看,人的本質是沒有善惡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