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青看著鋒芒畢露的晁補之,十分的不喜,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善於韜光養晦的人,看看歷史就知道了,陶青這個人在歷史上沒幹什麼大事,但是隻要看到他當了丞相直接就把晁錯給弄死了,就可以看出此人的手腕,謀人而不謀事,典型的陰謀家、政·客。
所以雖然陶青也在笑,但是那笑容十分的滲人。
而轅固生也看著晁補之,他的眼中則是吾道不孤也的意思,因為他發現儒家的希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個晁補之或許就是他們皓首五十載苦苦等待的希望。
這次辯論本來是竇太后命景帝主持的儒家與道家之辯,因為竇太后十分崇尚《道德經》等道家的書籍,聽聞儒家等有起復之意,所以特命黃生來舌戰百家,沒想到第一場就一敗塗地。
還是輸在晁補之這個外人的手中,竇太后豈能不氣?這也是為何景帝出來打圓場的原因,因為他不想晁補之受到太后的處罰。
坐而論道結束了,大臣們紛紛告退,唯留下陶青、晁錯等有限的幾人,當然了晁補之,轅固生也在列。
此時突然有內侍來報說,袁盎在殿外求見。
景帝大喜道:“袁愛卿來了,趕快讓他進來。”
過了大約片刻的時間,從門外走進來一個頭發有些花白的老人,此人面容剛毅,走路不疾不徐,個性剛強,正是袁盎。
見到袁盎有些蒼老的面龐,景帝不由得有些唏噓道:“一別數年,沒想到袁愛卿已然頭髮花白。”
袁盎灑然一笑道:“陛下,朝堂之上小人當道,臣無時無刻不在為陛下擔心、為國憂心,頭髮焉有不白之理?”
袁盎口中的小人是誰,不言而喻。
留下的人都是目視晁錯,晁錯何等人?臉皮早就練的如同鈦合金一般。
景帝哈哈笑道:“愛卿還是一如既往的耿直,和親的事情交給你,朕這就放心了。”
袁盎也有些倨傲的點了點頭,斜看了晁錯一眼,不屑的哼了一聲,因為他確實有這資本,他對竇太后有恩,前文已經說過。
這下晁補之有些看不下去了,袁盎在這裡充大尾巴狼,晁錯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可他晁補之不需要啊?
於是晁補之出列說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想要請教袁公,還請陛下恩准。”
一看晁補之這架勢是要替晁錯出頭,景帝剛要開口,陶青笑呵呵的說道:“陛下,袁大人剛剛入長安,舟車勞頓,您看是不是讓袁大人回去歇息一番,有事的話,咱們明日再議?”
景帝剛剛看到了晁補之的戰鬥力,加上晁補之以前的表現,所以也有些擔心晁補之將袁盎擺平了,令袁盎丟失臉面,於是景帝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晁補之有些洩氣,但架不住有人上來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