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馬玉成他們聽到這個訊息也大惑不解,對以前的各種懷疑產生了動搖。因為柳如風還在行俠,因為另有蒙面人,因為柳如風直接和蒙面人交手了。
但是馬玉成沒有時間去探究,他正在襄陽孟拱軍中忙碌。
孟家世代為將,崇武尚德,推崇俠義,對馬玉成這個盟主很看重,時常陪著他察看防務。古代戰爭,野戰多而城戰少。但自從五代石敬瑭認契丹為父,割讓幽雲十六州,使中華北疆除雁門一關外再無險可守,宋遼多以挖溝栽樹為界,城市防禦變得十分重要。因此自北宋以後,治軍治防者都十分重視築城,城牆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堅固。
隨著城牆鞏固,攻城器械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以前從未有過的石砲,對城牆具有摧毀性。馬玉成看了襄陽的城防,感覺不能適應戰爭形勢的需要,建議孟拱作一些必要的改進。
馬玉成認為,襄陽既然首先成為抗蒙基地,它的失與守就關係到大宋氣運,必須作長治久安的打算。
他主張在城門外構築一道橫向的長牆,城門是城池防禦的薄弱部位,也是敵人進入城市的突破口。為了遲滯敵人在城門外的兵力展開,就在離城門五丈處構築橫向擋牆一道。這樣即使城外防守失利,敵人兵臨城下,攻城也多有不便。
在城牆拐角處,馬玉成見牆角有多處修補過,就問孟拱:“這拐角的磚怎麼跟別處不一樣?”
孟拱指劃地理形勢道:“城角最難防守,部位突出,敵人容易用石砲轟擊,而由於距離遠,我們城上的石砲卻打不到敵人。”
馬玉成一時沒想通,就對孟拱說:“怎麼會這樣?將軍能不能給我細說?”
孟拱說:“正要仰仗馬盟主,當然要給你細說。”他和馬玉成走到城牆東南角,指點說:“比如敵人用石砲攻打這個城角,在東南兩面各架一砲,則城東城南城牆上自城角起二三十米內均在敵砲威脅之下。敵兵可利用石砲的掩護實施登城作戰,而我們城上的石砲威脅不到敵砲,除非把砲撿到城角上,才能等距離交戰。”
馬玉成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他仔細琢磨了一下說:“如果將方形直角城角每邊削去二三十米,改成圓形的呢?”
孟拱大笑,連呼“妙!妙!大妙!那樣敵人進攻城角,就必須將砲前移二三十米,到了守城石砲的防禦範圍!”
孟拱豪不猶豫,立即組織人手改建城牆,將四個城角都削去直角,改作流線型。在後來的作戰,果然減少敵炮威脅,成為襄陽城巍然屹立的最重要防禦措施。直角城角一直是敵人射擊的主要目標,這一改,使敵之可攻擊目標消失了,而又便於打擊攻城之敵。
在城牆上,馬玉成見雉堞上有許多新磚,問孟拱將軍:“這雉堞上的磚為何新舊不一?”
孟將軍說:“這山字形雉堞,便於瞭望觀察,視界開闊,但就是扛不住石砲攻擊,防禦能力差。不但被彈面積大,而且石砲擊中三齒後,整塊山齒容易倒塌。”
馬玉成皺眉道:”能不能去掉山齒?“
孟將軍笑道:”去掉山齒?那還是城牆嗎?“
馬玉成說:”當然是城牆,改為平頭矮牆,在牆上開設供箭駑銃砲射擊的孔口,既不妨礙瞭望和戰鬥,又不容易被敵摧毀。“
陣拱覺得有理,於是襄陽城牆,一律去掉山齒,建成平頭矮牆。
兩人站在城牆上,極目遠望,馬玉成仍覺城防過於單薄,和孟拱反覆研究,最後決定在護城壕邊再砌一道較矮的城牆,牆內再挖一道障礙壕,障礙壕邊再砌一道牆,兩年工夫,把襄陽城改造成了擁有三牆兩壕縱深多道防護體系的堅固城防。又將原來的主體城牆增加厚度和高度,襄陽,自此成為大宋邊防顛撲不破的堡壘,經受了蒙古鐵騎長達六年的衝擊。
華書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