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小爺反握住他的手,眼睛亮得迷人,道:“源哥倒是挺可惜的,那片子口碑特好,唉,明年金雞再爭吧。”
說的蠻瀟灑,可對面是誰啊,還能不瞭解她?
雖然很多時候,她會故意撲到自己懷裡,撒嬌打滾求抱抱。但骨子裡的那份韌勁兒和強撐,褚青真的比不上。
強撐,大概是最悲傷的一種心情。
…………
再包容,再開放性的電影節,也不會把獎頒給一部集體退出、擺明不跟你們玩的作品。評審團有自由決定權,但他們也不傻,知道如何平衡。
今年東京影展的氣氛本就尷尬,參賽影片的質量本就不足,《觀音山》和《鋼的琴》屬於中上等。如今抹掉兩個名額,剩下的就更難服眾。
最佳影片獎給了《親密文法》,導演獎給了《莎拉的鑰匙》的巴蓋特,影帝給了豐川悅司,影后給了朱麗葉塔,評委會大獎給了《一枚明信片》。
我們對國際影展的認知,一般分三步:看看有沒有華語片入圍——看看紅毯女星——看看頒獎結果。
獲獎了,那好,還能繼續炒一下;沒獲獎,OK,明年再重複。所以,這個結果沒在國內引起任何波瀾,忽忽悠悠的就悄靜了。
至於我們倆這邊,李昱、張猛、王謙源都很遺憾,卻沒什麼憤懣和抱怨。因為誰也不能肯定,自己參加就能獲獎。
下面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公司開足馬力,籌劃兩部電影的國內發行。文藝片不同商業片,獎項和題材是最大賣點,現在等於裸*奔一樣,夠程穎受的了。
與此同時,公司已經開了高層會議,傳達褚青指示:以後與臺灣演員合作,一定要謹慎考量,那些狗屁倒灶的人徹底滾蛋。
高層一點都不意外,他們跟褚青最久,早在《天下無賊》的時候,他就流露過“某些港臺演員是養不熟的白眼狼”的意思。
將華語電影相容並存的歷史捋一捋,第一、二代都是中港合拍片,哎喲,簡直把他們當祖宗供著。大陸的一線咖拿五十萬,香港的二線咖拿五百萬,幕後全香港班底,大陸人員只負責打雜。
等劉德樺這批頂樑柱老去,女演員青黃不接,內地方面才迎來翻身之日。
然後是第三代,中美合拍片,夾雜著中臺合拍。前者不提,主要講中臺合拍,由於未成氣候,算不上一代,但現實情況是很憋屈的。
凡是國內的娛樂媒體,最煩的就是臺灣藝人,總有一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吹逼感。他們有個演藝圈攻略計劃,利用各種明撕暗撕,捧本土演員上位。
內地女星團太強,四個二帶倆王,放眼亞洲見誰滅誰。灣灣碰壁幾次也學乖了,乾脆放棄女星,主攻男星,以趙又庭、阮經添、彭於硯為首。
最初,確實有一段好時候,因為國內商業片市場被香港導演把持,而香港導演跟灣灣牽涉極深,往往會照顧一二。不過呢,國內的中生代和小鮮肉崛起更猛,分分鐘秒殺。
這次呢,算把褚青噁心到了,直接出了內部規定。
目前,公司旗下的臺灣演員只有一個陳橋恩,人很老實,也懂分寸。她的合同還有兩年,到期後視具體情況,雙方再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