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從未種過玉米,其他作物種植,他們多為之後才學,被李易逼的。
“玉米收穫,應種何物?”魏知古蹲下瞅玉米秧子。
“小麥。”李易伸出兩根指頭。
“正常種玉米時節?”姚崇問。
“冬小麥收後。”李易回答。
“小麥收完種玉米,玉米收完種小麥?小麥茬怎般處理?”畢構發現屬於一個圈。
“不管,直接種玉米,淺種,小麥的茬子自然爛到地裡。玉米收完比較麻煩,要翻耕,才可種小麥。”
李易考慮下人工成本,不讓百姓在收了小麥後滅茬。
沒有裝置,人或駕牲畜翻埋,時間成本過高,與多收穫的產量比較不划算。
有翻耕的時間,不如休息休息,養好身體,剛收完麥子本就很累。
盧懷慎想像不出來眼前的秧子長大後怎樣結玉米,遂問:“玉米從哪長出來?”
“跟高粱差不多,回頭給你們看圖。現在的玉米屬於別處土著人培育好的,咱們自己也要培育。”
李易抓一把土,看看潮溼度。
“你這一畝地種了多少?”宋璟不想數,直接問。
“三千五百株,用來留種。如為收割青貯,不追求玉米產量,一畝種四千株。
想專門吃煮玉米,一畝地種兩千五百株到兩千八百株。
留種的玉米亦可提前掰下煮著吃,製作青貯不划算。”
李易計算比例,大唐一畝地不是六百六十六平方米,乃為五百四十平方米左右。
“單季畝產有多少?”李隆基關心產量。
李易微微搖頭:“不知道,反正比現在大唐任何農作物都高,還有土豆和地瓜,畝產都不錯。”
李易確實不清楚,他剛拿回來,種完收了稱重。
總歸比不上他那時的玉米產量,沒有農藥,病蟲害會使玉米減產。
化肥只有礦物肥,好在農家肥有,清理河道還可掏出淤泥。
眾人選擇相信李易說的產量比其他作物高的話,再轉到土豆地裡。
土豆也長出來秧子,整齊地排列在地裡,有壟溝,澆水所用。
“土豆作為主食比較不錯,諸位吃過土豆做的菜。
正常情況比玉米產量高,缺點是儲存不易。
當季收穫,不吃掉,到明年全成種子,最多留到開春。
除非製作成土豆粉,能夠儲存時間久,製作過程耽誤人工。”
李易道出土豆缺點,不然大家都種土豆該多好。
姚崇聽了不在乎:“收了土豆後,一直吃到春天,節省其他主糧。”
“南方地區倒是不用,南方可以種別的作物在冬天。
洞庭湖一帶、廣州陸州等區域、江南東道,可以成為大唐主要糧食產地。
關中地區也挺重要,再往北面的草原,適合土豆生長。”
李易知道以後土豆會有多重要,北方冷的地方,土豆、大白菜、大蘿蔔、胡蘿蔔、大蔥,俱屬於冬季主要蔬菜。
其實河南道等長江以北的地區,冬季都冷。
從一大片的土豆秧子中穿過去,來到地瓜秧子面前,兩大片地中間隔開。
李日知沒看明白:“同為壟溝,連在一起,澆水的時候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