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對我大唐可有威脅?”李隆基更加確定,李易對倭國似乎沒什麼好感。
李易搖頭:“目前沒有,他們打不過咱們。”
李易篤定,倭國在曾經的白江口一戰,被大唐給打怕了。
大唐在那之後,發展迅速,倭國開始努力學習。
“倭國人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在他們製造不出來能夠打敗大唐的艦隊時,不會來打。”
李易提到五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倭國的船用榫卯結構,大唐的船榫卯配合鐵釘。
大唐船隻又高又大,結實。
倭國的小船用狼群戰術沒好使,當時的大唐將領也厲害。
若不是外有強敵,內起亂局,歷史的走向定然不同。
“如此,易弟欲以其貿易,從中獲利?”李隆基放下心。
“倭國自然資源匱乏,唯獨銅礦與銀礦多,鐵礦亦有,不過我大唐不缺鐵。另外日本有金礦。”
李易又想起來一些事情,日本資源說是匱乏,一般該有的東西全有。
“冶煉技術好不好?”李隆基想從李易這裡多瞭解一些倭國的事情。
“沒有煤,倭國的煤礦很少,現在還未找到,冶煉溫度不夠,需要鍛打。”
李易給出一個日本的短板。
爐溫不夠,只能採取燒一燒就錘一錘的方式來製作好的兵器。
與大唐差不多,哪怕早就有了炒鋼法,產量還是不行。
沒人用炒鋼法來打造農具,炒鋼只有一個用途,造武器。
“可否賣給他們煤?”李隆基知道大唐的煤多,賣錢。
問完,他自己又否決了:“不好,有了煤他們會製造出更好的武器。”
“要加強沿海巡查,不能讓他們拿走咱大唐的物種,如新的秈稻種子,藥材種子。”
李易從另一個方面提要求,煤炭出口他其實不在乎。
就倭國那小船,一船能裝多少?關鍵是自己沒指出來大唐沿海地區的煤礦。
從陸路運到海邊,運費誰出?大唐百姓有活幹了。
想到此,李易提議:“三哥,可賣煤給倭國,倭國支付大唐百姓勞作的工錢。”
李隆基愣一下:“為兄估計倭國不會答應,一車煤運到倭國,所費頗多。”
他琢磨明白了,拉一車煤,莫說到倭國,即便送到洛陽,需多少錢財?
倭國還不得用一船銅來換一船煤,哪怕把煤換成焦子,又能冶煉多少礦石?
“唉!賺不到倭國的錢,他們窮。”李隆基遺憾不已。
李易想笑,說得大唐多富裕似的。
“三哥,想賺倭國的錢,其實並不難,倭國普通百姓窮,奴隸不具備什麼家產,倭國朝廷有錢。”
李易眼睛眯起來,盤算著如何從倭國那裡撈好處。
人家來了五百五十七個使臣,陣容龐大,不幫倭國發展經濟,對不起倭國。
李隆基熟悉李易此時的樣子,要坑人之前的節奏。
“怎麼賺?”他問。
“賣給他們好的農具、菜刀,收購他們的銅錠、銀錠,不要礦石。若是礦石,價錢更低。”
李易開始考慮技術換資源,倭國自己的冶煉技術不夠好。
眼下是奈良時代,等到了飛鳥時代,倭國在冶煉技術上才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