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芳林苑出來,李隆基轉身去悲田坊。
歷史上應由寺中僧侶負責,並從寺中香火錢中拿錢支援的悲田坊如今是朝廷在管。
京兆府中的寺觀香火錢逐漸減少,偶爾有大戶人家多給點。
尋常的百姓不但不給錢,還拿寺、觀中的香回家用。
以前百姓信佛、信神,實在是生活不好,找一個寄託。
隨著報紙發行量增加,百姓們的寄託放在了朝廷上。
報紙上總宣傳中華文明、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等內容。
但不單獨宣傳儒家,儒家和道家、法家、兵家、縱橫家、雜家等等學說放在同等的位置上。
百姓們看內容,更看註釋,每一句話的歷史背景了,包含著小故事,百姓們學。
平日裡閒聊,拿出來一兩句說完,大家表示佩服,說的人自覺學問高了。
加上生活小百科,百姓發現自己不用信其他的東西,信自己的文明足矣。
原來老祖宗有那麼多的好東西,學都學不完。
一有閒錢,就捐給悲田坊一兩錢,當是做好事了,行善積德。
朝廷再撥一筆錢,長安的悲田坊比其他地方的悲田坊就好。
裡面主要是無人照顧的老頭、老太太、孤兒、生病的外來人口。
有寺、觀中的義工來收拾,不管他們要錢,他們得出人手。
朝廷一樣派人幫忙,照看好這些人。
“悲田坊還是行醫之人練手的地方,傷病多,太醫署派人,各藥鋪亦派人。”
郭子儀負責為李隆基講解。
李隆基幾個人戴上了口罩,怕被傳染。
義工們同樣戴口罩,非一次性的口罩。
悲田坊中有大鋪子和小間,小間裡是重病的人。
大鋪子是孤寡老人,老人並不閒著,他們會編織東西,除非是動不了的人。
殘疾的小孩子有,幫著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
健康的,或殘疾不嚴重的孩子此時沒在,他們在送報紙、擦鞋。
李隆基吸吸鼻子,悲田坊中的藥味濃郁:“義莊最近收的人多嗎?”
郭子儀:“……”
郝靈荃也不出聲,他倆哪知道義莊的事情。
義莊就是停放屍體的地方,原來大唐不這樣叫,李易非要說義莊,便聽他的。
義莊給提供簡單的棺材,然後埋了。
並不是族中設立的義莊,由北宋時出現的那個。
眼下的律法要求發現死掉的人要幫忙埋了,尤其是自己一個家族的人,哪怕是旁支。
否則算有罪,若是不認識的人,可以不管,但應該報官。
悲田坊死去的人先送義莊,再由義莊處理。
悲田坊的負責人過來,打量一下三個人:“可是要捐錢?”
“有說必須捐和捐多少?”李隆基問對方。
此人搖頭:“隨意,不捐也可,只是不捐錢,也不當義工,你們過來……”
李隆基掏掏兜,拿出來一摞兌換券:“捐,數數有多少。”
對方詫異地看李隆基,拿過去在指頭上蘸點唾沫,啪啪啪數。
“一共一千一百三十緡,捐?”負責人害怕了,裡面有十緡的大額兌換券,還有五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