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78章 沒所言,言必中 (2 / 2)

【諸葛長民是參與京口起兵的老人。

此時他看到劉裕剷除異己,於是有了兔死狐悲之感。

諸葛長民私下裡對劉穆之說:“人間論者謂太尉與我不平,其故何也?”劉穆之看出諸葛長民有謀反之意,為了麻痺他,劉穆之寬慰到:“相公西征,老母弱弟委之將軍,何謂不平?”

諸葛長民在劉穆之的忽悠下,打消了趁機謀反的打算。不久後劉裕平定了劉毅的叛亂,回師京城。

劉穆之早已向劉裕通報了諸葛長民有謀反之意,劉裕回到京城後,召見諸葛長民,趁其不備將他殺死。】

【剷除權臣後,劉裕將打擊的目標鎖定為東晉宗室。

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因為是宗室出身,又有賢名,因此頗得人心。

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劉裕率領大軍攻打司馬休之,留下劉穆之鎮守京城,事無大小,都由劉穆之決斷。

在劉裕的強大攻勢下,司馬休之迅速被擊敗,被迫亡命後秦。】

【劉穆之作為劉裕的得力助手,他為劉裕鎮守大後方,幫助劉裕物色了大批富有才幹而又忠於劉裕的人才。

例如世家大族的代表謝晦,謝晦出自陳郡謝氏,門第高貴。

謝晦不僅對劉裕忠心耿耿,還十分有才華。劉裕徵後秦時,“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內外要任悉委之”。

除了謝晦,後來又有謝方明等士族人才加入劉裕的陣營,大量士族的加入,減少了劉裕改朝換代的阻力。

還有寒門士子濟陽人江秉之、張邵、羊玄保等人

而對於那些有名無實的人,即使出身高貴,劉穆之也拒之門外。

例如王羲之的孫子、王獻之的兒子王靖之,他出身高貴而且和劉穆之的私交很好,但他多次向劉穆之求官都被拒絕了,因為劉穆之深知王靖之僅僅擅長書法,並不擅長處理政務。】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劉裕率軍北伐,洛陽、長安,相繼收復,生擒後秦主姚弘,獻俘建康。

自三百一十六年匈奴人劉曜攻陷長安以來,漢人的旗幟終於再次飄揚在於古都長安,這也是後世辛棄疾說的“氣吞萬里如虎”的功績。

然而在此大好的形勢下,劉裕卻下令停止北伐,只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匆匆返回建康,對此人們表示難以理解,紛紛猜測原因。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錄道:“辛未,劉穆之卒,太尉裕聞之,驚慟哀婉者累日。始,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多不欲留。會穆之卒,裕以根本無託,遂決意東還。”

從這段話裡,我們能夠知道劉裕突然返回建康的一個大概原因:一是將領長期征戰,思念故土,大多數不願再留;

二是留守建康的劉穆之於當年十一月初三病死,鑑於朝中沒有可以託付大事的人,劉裕怕後方不穩,才急忙趕回建康。】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