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雲裳沒有回覆。
李浩退出手機QQ,開啟微博,點開熱搜榜。
在熱搜榜的榜首,出現了一行帶有熟悉名字的標題:
左雲裳新歌涉嫌抄襲侵權。
在這行標題旁邊,還有一個暗紅色的小小“爆”字。
這是短時間內被大量搜尋才會出現的現象,一般只有那些十分勁爆,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的新聞才會有這種效果。
顯然,左雲裳的這個新聞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而以往大多數的爆點新聞又都和頂流娛樂明星相關,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左雲裳已經具備了成為頂流的條件了。
雖然是反面的頂流。
李浩退出微博,點開知乎,頭條,B站等主流社群平臺APP,左雲裳的這條新聞無一例外的都登上了熱搜榜,相關的話題討論度拉滿。
可以清晰的預見,有關左雲裳的這條新聞將於未來的短時間內,在網路上引發極大的轟動,其造成的影響要遠超於之前的公演事件。
其實抄襲這種事在歌圈裡也不算什麼稀奇的新聞了,特別在如今華語樂壇日漸式微之際,更是被頻繁爆出。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不復雜。
隨著華語樂壇老一輩的歌手隱退的隱退,划水的划水,現在的流行歌曲無論是在質量還是創造性上,都比不過當年神仙打架,金曲頻出的巔峰年代。
當然,也可能是聽眾們的耳朵被養刁,對現在流行歌曲的包容力下降了。
畢竟在數字時代,聽眾們能在手機上隨時隨地的搜尋,下載,聆聽各個年代,各個型別,各個歌手的歌曲,不需要再麻煩的去買唱片,買MP3。
而且在大資料時代下,不管是經典歌曲還是冷門歌曲都有機會接觸到,所能接觸到的歌曲的數量級不是以往唱片時代的聽眾能比擬的。
在這樣長期的浸染和薰陶之下,聽眾們的審美閾值提高,自然對新出的流行歌曲抱著批判的眼光,也對新歌有了一定的質量需求。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老聽眾厚古薄今,倚老賣老,故意貶低現在華語樂壇上的流行音樂。
但現在華語樂壇不復當年盛況,正在無法阻止的走向衰落,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所以在這個不好出頭的年代,有些音樂製作人為了獲取流量和曝光度,選擇另闢蹊徑。
他們將前輩們的經典歌曲的曲子進行剪下,拼湊,糅合,整合出一個縫合怪,將其搖身一變成為自己的“原創”曲譜。
因為剪下下來的都是經受了市場考驗的旋律,很好的戳中大眾的審美點,自己再花點心思填下詞,請人編下曲,一首好聽又上耳的“原創”歌曲就誕生了。
聽眾們乍一聽,覺得還不錯,挺好聽的,雖然有種莫名的熟悉感,但是大部分人聽歌也就圖個舒服,對音樂沒有太深的研究,不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抄襲上去。
既然聽著合心,就順手按個紅心將歌新增進自己的喜歡列表裡。
目標受眾有了,再花點錢營銷一下,透過如今爆火的短影片平臺大範圍傳播開去,在短時間內就能收穫大量的熱度和流量。
有了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他音樂人見自己累死累活寫原創還不如人家複製貼上賺的零頭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些人拋棄職業操守,選擇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