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鵝毛般的雪花時常飄揚而下,紫禁城黃琉璃瓦被遮蓋地嚴嚴實實,似少了往日的威嚴和氣派。
這日難得皇帝有了空閒,便陪著太后入御花園賞梅,母子倆相攜著走在小徑上,偶爾交談幾句。
太后忽然提到了純貴妃,道:“皇帝與純貴妃生了嫌隙,可有些時日沒有去過鹹福宮了?”
皇帝推脫道:“朕近日政務繁忙,便少去了。”
太后悠悠地說道:“那件事兒過去有段日子了,說到底純貴妃也是不知情的,鹹福宮的人犯了事兒,雖說一宮主位免不了監管不力之責,但她好歹在宮中相持皇帝多年,這事早些揭過去吧。”
皇帝若有所思地點頭,疑道:“老佛爺今兒怎麼替她說起話來了?”
太后無奈道:“我這也是為了永瑢著想,永瑢小小年紀,於文墨之上頗有天賦,若因純貴妃之事,令永瑢失了靈氣,成了他哥永璋那個樣子,可不是白白糟蹋了。”
提到永璋,皇帝心底多少有些愧疚。
當年孝賢皇后薨逝,皇帝哀思過重,總希望人人都跟他一樣感同身受,又見大阿哥永璜、三阿哥永璋不夠哀痛,便遷怒於他們,當著眾人之面,嚴厲斥責他二人,甚至剝奪了他們繼承帝位的資格。
那會兒,皇帝不過是急火攻心,一時將話說重了。
但說出去的話,他礙於帝王顏面,又不能輕易撤回,只得不了了之。
雖然太后多有安撫,但永璜還是鬱鬱寡歡,兩年後抑鬱而亡。而永璋亦好不到哪裡去,如今見了皇帝,跟老鼠見了貓一樣,避之不及,好好的一個人,也這樣頹廢了。
皇帝沉思著應道:“朕知道了。”
幾日後,為了慶賀太后的千秋,永瑢以稚嫩的筆墨繪了一幅《平安如意圖》,先呈送至養心殿給皇帝過目。
整幅畫以淡墨勾勒,繪有松、梅、茶花、寶瓶以及一柄如意,討一個平安吉祥的彩頭。永瑢一個八歲的孩子,能有這樣幹練的畫工,皇帝當即讚許有加,親筆在畫上題跋賦詩,再轉呈給太后。
因著永瑢在詩畫方面的出色天賦,皇帝賜了鹹福宮一柄鐫刻靈芝紋路的玉如意,又以年關將近,格外賞賜了御筆‘福’字。
皇帝賜福,始於康熙朝。不過,所賜的福字大多贈予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以示君臣一心。像這樣賜給後宮嬪妃的,當屬純貴妃首例。
如此,後宮嬪妃莫不豔羨,感嘆著宮中的風向又投去了鹹福宮。正因此,在乾隆十六年的年關,純貴妃母憑子貴,就這樣重新復起了。
訊息傳至延禧宮時,雅琴不免抱怨兩句,道:“娘娘您以身護駕,才得了老佛爺的青眼。那純貴妃不過靠著六阿哥塗了幾筆畫,這般輕鬆就得了賞賜。”。
令妃莞爾笑過,道:“咱們怎好與純貴妃相比,她與皇上的情分,那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我早就知道純貴妃不會就此被埋沒,也就沒什麼可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