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梅,吳河沒什麼不滿意的。這個兒媳婦長得壯實,能吃苦,是幹莊稼活的一把好手,在地裡幹活,一點不比男勞力差。李梅家務活雖說不是樣樣在行,但也都拿得出手。莊戶人家就該找這樣的媳婦。
吳河起初是看不上楊成志做自己的姑爺的的。楊成志在公社裡經常遊手好閒,文也不行,武也不行,每次幹活,都被別人甩在後頭。不僅如此,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幹過投機倒把的事,被公社裡抓了現行。雖然楊成志有這麼多不好,但他有一個特點很對吳河的胃口,那就是能說。他和吳河碰到的時候,常常一說就是半天。別人都說楊成志是說話不著調的吹牛大王,吳河卻覺得這個年輕人是有志氣,還把他當成知己。楊成志見過吳陽之後,覺得不錯,就自己上門提親,噼裡啪啦說了半天,描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吳河和楊秀秀都被他說得不住點頭,欣然同意了這門婚事。
改革開放春風吹到齊城縣,楊成志很快就轉行做起了販賣水果、蔬菜的生意。一開始,吳家和楊家人還為他擔心,怕他賠本,怕他再被當成投機倒把給抓起來。誰也沒有想到,楊成志頭腦靈活、會經營,很快就賺了錢,而且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周圍幾個村裡第一批致富的人。到了九十年代,楊成志又放棄了做小買賣,開始當包工頭,招攬了一批小工四處蓋房子,錢也越賺越多。有了錢就想當官,後來他又當上了楊家莊的村主任。此時,吳河越發覺得自己找了一個好姑爺,在村裡沒少吹噓。每次楊成志給他帶來了好煙好酒,他都會拿著一盒煙到路上去抽,還會主動給別人遞煙,一邊拿煙,一邊說:
“這是我姑爺成志給的,他現在是包工頭,還是村主任,手裡有錢。”
別人聽他這麼說,八成都會說:
“是啊,你找了一個好姑爺,我們家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這都是當初我慧眼識英雄,擱著別人啊,還看不上他呢。”
“你這煙不錯,是好煙。”
“不光有好煙,他還拿好酒來了,有時間到家裡喝幾盅。”
“有時間一定去。”
曾經遊手好閒的楊成志財運、官運都很興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而一向老實本分、吃苦耐勞的吳陽和李梅卻依然在土裡刨食吃,天天過苦日子。眼看生活舉步維艱,吳陽不得已就到了楊成志那裡當小工掙錢。
楊成志和吳月結婚以後,吳月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兒。楊成志非常想要兒子,就為女兒取名楊招娣,希望能招來一個弟弟。後來果然如願,第二個孩子是兒子,他為其取名楊在行,希望他長大以後樣樣都在行。
吳陽和李梅只生了一個兒子,是在去醫院的途中出生的,那時候齊城縣語彙中是沒有半路上、半途中這兩個詞語的,相應的也沒有半路、路上、半途、途中四個詞,取而代之的是半道上、半道、道上。吳河就為他取名吳道,一是因為他出生在道上,二也是希望他以後的人生道路能夠越走越寬,能有大出息。
吳道的年齡比楊招娣和楊在行都要大。他一出生,就濃眉大眼,面板也很白。吳河看著他就喜歡得不得了,還對吳陽和李梅說:
“這個孩子看著就不像個莊戶人家的孩子,長大了肯定有出息,興許能考上大學。”
吳家人誰也不曾想到,吳河說的話後來竟成了真。從小學開始,吳道就一直是班裡的尖子生。每次學校開家長會,吳河都要主動去參加,聽著老師說吳道又考了第一名,有幾門課是滿分,他都無比自豪。回來以後,他再和村裡的人炫耀一番,說他的孫子如何如何了得,將來肯定是國家棟梁之材。
後來吳道考上了濟州大學毛城分校,成了小黃莊第一個本科生。吳河拿著錄取通知書,在村裡展覽了好幾天,最後弄得周圍好幾個村人盡皆知。
濟州大學雖然在國內並不是頂尖高校,但在省內卻是獨佔鰲頭。吳道上的學校是濟州大學設在毛城的分校,實際上比濟州大學要差很多,但小黃莊的人以及很多齊城人並不知道這兩所學校有什麼區別,再加上吳家人對別人說起吳道的時候,從來就不提毛城分校四個字,小黃莊人都以為吳道讀的是濟州大學。
吳道去上大學前,親朋好友都請他去家裡吃了飯,尤其是楊成志,他還在飯店裡點了一大桌子菜。到了開學的那一天,吳河大張聲勢去歡送。吳陽和李梅終於在楊成志和吳月面前抬起頭來了,他們自己雖然掙錢少,但培養了一個大學生出來,兒子好,才是真的好。
從小學到高中,吳道對自己的名字都是不滿意的,因為吳和無同音,吳道就是無道,就是沒有道路,無路可走,還容易讓人聯想到無道昏君四個字。
上了大學之後,吳道反而開始喜歡自己的名字了。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按照本來的意思理解,就是名無,字灰塵,號灰塵居士。王維未必不知道名字的本意,即使少時不知道,後來他博覽群書,名滿天下,必然是知道的,然而他並沒有改名字,還能“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這才是心無掛礙,才是真正的維摩詰。自己叫吳道,就是吳道好了,無道或許才會真的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