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城縣河城鎮小黃莊,全村絕大多數人家姓黃,只有一家姓吳,戶主名叫吳河。小時候的吳河並不喜歡自己的名字,他不理解父母為什麼會給他取這個名字,就問自己的父親吳有糧:
“爸爸,我為什麼會叫吳河?”
“你覺得這個名字不好嗎?”吳有糧說。
“一點都不好。”
“你知道我和你媽為什麼用河這個字當你的名字嗎?”
“不知道。”
“那你知道我們這裡有一條大河嗎?”
“知道啊,是黃河。”
“你就是出生在黃河邊上。我們家的兩畝地離黃河不遠,每次黃河氾濫,都會把我們的地給淹了,淹了地,我們就沒有飯吃,只能去要飯。我們就盼著黃河永遠不要氾濫,再也不要淹了我們的地。我們給你取這個名字,一是你生在河邊,另外也是希望河水不再氾濫,吳河就是沒有河,沒有河,我們的地也就不會淹了。”
“那你叫吳有糧,為什麼我們家還是沒有糧食,吃不飽飯呢?”
“我們窮人家起名字,就是圖個吉利,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這世上的窮人,沒有哪一家能吃飽飯。現在又是兵荒馬亂,咱們能活著就不容易。窮人,生下來就是受苦的。下輩子生在和平年頭,生在有錢人家裡,就不愁吃不愁穿了。”
“人這一輩子,生下來就是受苦的。”吳河一直記著父親的話,他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名字。
吳河原本並不住在齊城縣,解放前的戰爭年代,他的母親和父親在貧寒交迫中相繼死去。父母去世,吳河不得已離開家,歷經千難萬險,一路乞討,來到了齊城縣河城鎮小黃莊親戚家中,就此定居下來。此時,他才發現,他的命運似乎在父親給他取名字時就已經註定了,他叫“河”,最終就來到了河城鎮。而河城鎮曾經有河,如今沒有河,正好是無河。
那段沿路乞討的經歷,給了吳河無窮的想象力。後來他常常和別人說起那段往事,每說一次,都會增加新的內容,每說一次,都會比之前更加精彩,以至於後來連吳河自己也分不清他說的那些話哪些是真,哪些是他自己編出來的了。此後,吳河越來越能說,越來越想說。
小黃莊的親戚是夫妻二人,吳河去時,兩個人都已快五十歲,一輩子無兒無女。見到剛剛十五歲的吳河,他們都非常喜歡,覺得這是上天可憐他們,給他們送來了一個孩子。吳河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看待。
兩年後,新中國成立。吳河終於過上了父親期盼的有糧吃的生活。
二十二歲時,吳河娶了楊家莊的楊秀秀,楊秀秀比吳河大三歲,正合了“女大三,抱金磚”之意。楊秀秀不像吳河那樣能說,但是脾氣不好,讓吳河常常有話不敢說。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吳河家中兩位老人相繼去世。
吳河和楊秀秀結婚後,先是生了一個兒子,因為出生在一個大太陽天,吳河就為他取名吳陽。兩年後,楊秀秀又生下了一個女兒,因為是在中秋節的晚上出生,明月當空,吳河就給她取名吳月。村裡人都誇吳河給兒女取的名字好:
“你們家的孩子,一個叫太陽,一個叫月亮,把白天和黑天都佔全了,日後肯定興旺。”
吳河原本就喜歡說,聽了這樣的話,內心無比受用,自此又多了一個愛給人取名字的毛病。不管村裡哪家生了孩子,他都要跑過去“送名字”,只不過,他後來起的這些名字,沒有一家覺得滿意。
吳陽長大後,娶了李家莊的李梅,吳月又嫁到了楊秀秀的孃家楊家莊,丈夫名喚楊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