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結束,方州學院重新開學。
過了幾天,孟一虹收到了一封特別的信。吳道和孟一虹每天都見面,還經常在一起吃飯,孟一虹就把信給吳道看了。
吳道看後才知道,原來那封信是孟一虹資助的那所山村小學的學生寄來的。
孩子們在信中管孟一虹叫“孟媽媽”,他們說非常想念孟一虹,邀請她去學校裡看看。
那封信很短,字寫的也並不好看,但吳道還是非常感動。隨信寄來的還有一張全體學生和老師的合影。看著信和照片,吳道的眼睛有些溼潤了,他對孟一虹說:
“孟姐,你要去那個山村小學看看嗎?”
“我已經有好幾年沒去了,就算孩子們不寫信來,我也很想去看看他們。我最近就會動身去一趟。”孟一虹說。
“孟姐,我和你一起去吧,我也想去看看。”
“你也要去?”
“對,我也想去那裡看看。”
“你去做什麼呢?”
“我想和孟姐一起為那裡的孩子們做一些事情。孟姐,能說說你和那個山村小學的故事嗎?”
“和你說一說也無妨。我和那個小學結緣還是十年前的事情。那時候我剛剛離婚,內心非常苦悶,不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怎樣走,於是就請了一個星期的假,一個人外出旅行。我不想去那些大的景區,只想去沒有開發過的山裡,就坐車到了南部山區。我徒步登山,到了一個小山村裡,村裡的住戶很少。”
“你資助的那個小學就在那個村裡嗎?”
“對。到山上以後,我聽到遠處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我沒想到在這麼偏僻的地方還有學校,就尋著聲音走了過去。
那個小學規模很小,只有幾間石頭屋。教室裡的環境也很差,桌子和凳子都不夠用。
眼看著冬天就要來臨,教室裡卻沒有任何取暖裝置,孩子們凍得直髮抖。他們穿的衣服也都很破舊,還缺少各種文具。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的內心被感動了。
在這麼艱難的環境裡,孩子們都能堅持讀書,我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呢!當時我就決定,捐出兩個月的工資,給孩子們買取暖的火爐和煤,再給每一個孩子買一些文具。我還留在那裡給孩子們講了三天的課,我感到非常的充實,而且快樂。
從那時起,我每年都會拿出一些錢給那裡的孩子們購買文具或者衣物郵寄過去。每隔兩三年我也會抽空再去那裡看一看。
孩子們管我叫孟媽媽,我也覺得自己真的就是他們的媽媽。說起來,我也應該感謝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是他們讓我體會到了當媽媽的感覺。”
“孟姐,你真是一個讓人尊敬的人。在做人的境界上,我和你的差距太大了,我要向你學習。這一次,我一定要和你一起去。”
“難得你這麼誠心,想去,那就去吧。”
“我們一起去給孩子們買文具和衣服吧。”
“好。”
吳道數了數合影中孩子的數量,是十三個人。照片中的孩子,大一些的,孟一虹差不多都認識,比較小的那幾個,她沒有見過。孟一虹對吳道說:
“我第一次去這個小學的時候,那裡還是一個完全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加起來有六十多個學生。現在卻只剩下一年級到三年級,總共只有十三個學生了。我沒想到那裡會衰落得這麼快。”
“這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我們村裡的小學也是這樣。因為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兩年前被撤銷了。周圍幾個村的學生都集中到了一箇中心小學上學。這個山村小學將來恐怕也難逃被撤銷的命運。”
“不用考慮那麼多,我們做好當下就好了。你看照片裡這個王老師,他已經快六十歲了,在這個山村小學裡幹了一輩子老師。學生越來越少,其他老師逐漸都調走了,他還依然堅守在那裡。我們應該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