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三國之天生鬼才郭奉孝> 第二百九十四章:民以食為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九十四章:民以食為天 (1 / 2)

其實郭嘉真的缺錢,找曹操和荀彧就行,但哪怕是朋友,郭嘉也不想太依賴他們。而且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人情欠多了,終究不好。

一念及此,郭嘉瞬間下定了決心。

拓展財路!必須拓展財路!

但是問題來了,具體做什麼營生呢?

最好是盈利高、成本低,還不耽誤自己時間的。

郭嘉盤坐在浴桶中,左手摸著下巴,眼珠子轉得飛快。

泡完藥浴,郭嘉就急哄哄進了書房。

自從紙張的造價成本被郭嘉大大降低後,基本上只要吃得起飯的人家都買得起最便宜的紙張。

同時,紙張也遠比竹簡容易書寫,所以紙張尤其受各個階層人士的歡迎。

郭嘉在紙上筆若龍蛇著。

雖然如今曹操麾下,百姓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但和當初的太平盛世還是比不了。真要搞些什麼高消費的東西出來,百姓還是消費不起。

既然要從普通百姓身上賺錢,就要考慮百姓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動力了。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雲:“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郭嘉打算從“吃”上下手。

饅頭、麵條、油條、餛飩、餃子!

這些東西既能吃飽,又便宜,在味道上對於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也不會差,在民間一定能受歡迎!

饅頭,傳說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麵糰,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

饅頭中還可以加點餡,如肉、菜等,便成為了比饅頭稍貴些的包子。

麵條呢,在中國也是由來已久。

漢代以前就已出現“湯餅”。“湯餅”實際是一種“片兒湯”,製作時一手託麵糰,一手往湯鍋裡撕片;到北魏時(公元486—534年,湯餅不再用手託,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將麵糰擀薄後再切成細條,這就是最早的麵條。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們又把切好的麵條掛起來晾乾,便於儲存和隨時食用。於是最早的掛麵便誕生了。唐代時,中國和日本的往來很頻繁,麵條和掛麵的製作技術很快就傳入了日本,也有馬可·波羅把麵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的傳說。

至於油條,則涉及到了中國的民族英雄岳飛了。(雖然教材裡把岳飛的民族英雄稱號刪除了,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大家心裡有數就行。)

油條,又稱餜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透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但漢朝應該是沒有的。

餛飩,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而餃子則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

說起餃子,這玩意還是張仲景發明出來的。張仲景發明餃子是藥用,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