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就是我應該有的感受,覺得無趣又疲倦?
其實,我本質上就是一個‘俗人’?
鳩淺慢慢地出現了這種看法,特別是當他看到他很看好的那些孩子被師長一言否定的時候。
雖然,鳩淺也和大多數一樣,不喜歡被人隨意否定。
但是,鳩淺又無法否認,他的心裡還就是在六十天之後就感到了一陣無法抗拒的疲倦。
這種疲倦,比厭倦還更強烈。
這種自知,比無知還要難受。
厭倦是覺得討厭,而疲倦是因為討厭然後靜下心來接受,最後:累。
無知,便無所謂。
自知,便會在意,然後氣餒,傷悲。
這種疲倦與自知使鳩淺無法專心的去聽高臺之上的兩位人間正道巨擘講了什麼,甚至,他還因為他們一直說個不停而感到煩悶。
這種感覺代表了什麼,鳩淺心知肚明。
這說明,他已經無法融入這種書生風氣和佛門僧舍的群體了。
這不只是身體的拒絕,還是心靈的背離。
所以,很可惜,在齊一門上下都覺得這是天賜良機的這些教化的日子裡,鳩淺的心靈並沒有得到什麼洗滌。
他眼裡不僅看不到聖人,心中也感受不到佛祖。
彷彿,這些日子的經歷就是在告訴鳩淺一個道理:你與這書,與這佛,註定格格不入。
這兩樣,你都成為不了,你都喜歡不上,你註定擦肩而過。
鳩淺感覺到了,然後有些悵然若失和一抹愧意。
他知道風雪庵中的兩個和尚和二哥的老師在他身上花費了許多心血和精力。
他們每每喜笑顏開的尋上鳩淺交流心得的時候,鳩淺都能感覺到一種好意與拉攏。
但是,交談完了之後,他們臉上都有一種掩飾都掩飾不了的失落。
鳩淺都看出來了。
彷彿,他們都很想讓他成為與他們大道同行的同伴。
但是,鳩淺終究還是知道自己無感的。
花了這麼多時間,對牛彈琴,他們應該很失望吧?
鳩淺有些不走心的愧疚。
要是強行去問,這些天鳩淺有沒有一點收穫?
那肯定還是有的。
鳩淺這些日子,白天跟著這些孩子學習識字釋義句讀,晚上練習御物術和各種道法。
總體來說,每天的生活都極其規律,極其平靜。
這種日子,鳩淺還是蠻喜歡的。
句讀,識字,釋義,都是鳩淺讀書識文時需要用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