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伐清1719> 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 (2 / 2)

寧渝嘿嘿一笑,“除此之外,都察院也成立了一個經濟調查司,到時候發售的一應資源契約,都將會被經濟調查司全程跟蹤調查,中間但凡有存在營私舞弊之狀況,均有權終止該項契約的程序......”

一聽到這中間存在的限制,當下便有人在心裡輕輕鬆了口氣,若是真的毫無限制,那幾乎是將真金白銀送到他們面前,考驗他們的定力一般,可是人性如此,有幾個人能夠經得住這樣的考驗?

寧渝希望他們能夠放開思想,可是不代表會容忍貪汙,這兩個部門的成立,其實都是在給孫悟空頭上戴緊箍咒,它自然無法徹底根除未來所存在的營私舞弊和貪汙腐敗的情況,可是至少能夠控制局面不會出現徹底失控。

“將來,你們的相關政績考核,都將會加入這一部分進去,咱們要解決的是農民問題,可是關鍵還是在於工商,無農不穩,無商不富!而且這農事和工商並不背道,咱們既要抓農業,也要抓工商!”

隨後在寧渝的敦敦教導下,這些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官員們,卻是更深刻的明白了扶持工商的想法,而寧渝也專門針對各地的情況,提出了礦產、商貿、造船、製茶、繅絲、製糖以及外貿等支柱性產業,令眾人卻是聽得內心一片沸騰。

這些行業將會在寧渝的建議下,率先開始規模化嘗試,而他們所出產的原料和財富,在滿足一部分內銷的情況下,另一部分便是轉向出口,因為眼下的寧楚已經拿到了出海口,也在恩斯特的幫助下,與這個時代的外商建立了聯絡制度。

其實就算沒有寧渝的干預,這個年代中外交流也不算少了,只是不成規劃而已,後世所謂的“十三行”如今雖然只是萌芽狀態,可是起到類似商家已經有了,他們成為了海外洋行在華夏的代理人,也就是買辦集團。

只是對於寧渝而言,他可不願意將這部分的收益讓渡給這些買辦,因此外交部和工商部已經在聯手準備,開始針對對外貿易形成一份決議,新的關稅法也在緊急制定當中,未來將以更大的規模去出口國內的相關強勢產品,並保持鉅額的貿易順差。

縣令們聽到了後面卻是感覺到一陣麻木,若說前面還能聽懂寧渝的意思,到了後面卻是有些迷迷糊糊了,還要跟蠻夷做生意賺錢?這簡直是豈有此理!

“只要能讓百姓們能夠吃飽穿暖,咱們就得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得主動去做生意,主動去跟那些西洋人溝通,看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看咱們能從他們手裡得到什麼,銀子也好,糧食也罷,互通有無嘛!”

到了最後,寧渝輕輕拍了拍御案,意味深長道:“你們,可不要讓朕失望啊!”

........................

七月,南京下了一場暴雨,可是這場雨卻澆不滅參與過縣令們那顆滾燙的心,他們帶著寧渝的殷切囑託,紛紛趕回了自己所在的駐地,可是對於寧渝而言,如今這一次舉動無非是給他們心裡種下一顆種子,可是真正什麼時候發芽,還需要等待很久。

當然,這一次縣令們也不算是空著手回去,他們又帶回去了另一條法令,那就是減租減息令,即基於新政之背景,所有的地主都需要在原基礎上降低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三的租額,針對已經存在的借貸關係,年息不得超過一分半,如債務人付息已超過原本一倍者,停利還本。

這條法令是寧渝旨在減輕農民和佃戶生存壓力所出臺的政策,當然也是一條更直接損害士紳利益的法令。無論寧渝怎麼重視工商的發展,也不會忽視農民的根本生存處境,因為在這天下士紳們很難真正有決心會造反,可是農民們如果被逼得活不下去了,是真的會揭竿起義的。

但是這一份法令只是臨時平穩局勢的政策,在寧渝的心裡絕非萬事大吉,因為無論如何降低農民的生存壓力,將來也會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工業革命初期,大量的用工缺口將會逼得農民們不得不拋棄田地,走進工廠當中。

因此在寧渝的設想中,未來的地主將會有計劃轉變為農場主,從而更好的提高單位生產力,獲取農業經濟收益,而不是為了承載就業人口,簡單來說讓更少的人去耕種更多的土地,讓這些多出來的人口,成為工業革命的勞動力。

當然想要實現這一點,實在是太難太難,因此寧渝也不會想著一蹴而就,因此針對眼下改善農民們的生存狀態,也就成為了關鍵。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以廢除火耗雜項為初始,再到攤丁入畝,再到減租減息,寧渝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的聖君。

“陛下實乃聖君啊!”

在南京的街頭上,新一版的《清流報》已經正式出爐,而這一次縣令大會也成為了上面的重點內容,‘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的核心內容並沒有出現在上面,反倒是寧渝最不重視的減租減息令,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百姓們不太懂什麼所謂的國家大政,也不懂什麼是永不加賦的大道理,可是針對皇帝提出來的減租減息令,卻湧現出一股深深的感激,這個皇帝是真正的在為老百姓著想,也是在為農民們著想。

汪景祺的手上也拿著一份《清流報》,自從上一次心神激盪之下,將自己書寫的那些文字給遺失後,他便有些後悔,倒不是捨不得那些文字,而是如果被他人探知到了,卻是多有不便,只是已經丟失,卻是再也沒有尋見了。

看完了清流報上的一字一句後,汪景祺心裡卻是湧起了一片熱誠,以他的敏銳性,當然能夠看出減租減息令背後的激烈交鋒,皇帝能夠在當下還未一統天下的時候,就開始下此狠手,可見其決心之重和愛民之深。

這一番讓汪景祺想到了自己的處境,心裡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一個想法,隨後愈來愈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不免有些痴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