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王彥章!”
“末將在!”
“前些日聖旨已傳達各位諸侯,竊以為必有不奉者,到時免不了征伐,現命你二人加緊徵兵,為我軍擴大兵源!”
“遵命!”
“好了,今天就這些事,各位退下吧!”
眾人領命依次退出,只有周侗、周瑜、漢帝留著,徐珪這才笑著問道:“陛下,為何突然想學武藝了?”
漢帝眼神堅定起來:“朕以為學武藝一來可以自強,二來可以自律,先皇不曉武藝,不理朝政,故此宦官當道,天下禍亂,這才導致黃巾動盪、董卓亂政,如今朕僥倖得救,愛卿仍遵奉朕,朕這才暗下決心,要做一位文治武功的明君,武能上馬橫槊,文能下馬賦詩!就算不能力挽狂瀾,也要保住我大漢的基業!”
一番話慷慨激昂,與年僅十二歲的他很是不符。
周瑜也被震撼了,與徐珪相視一笑,隨後跪拜:“陛下少年有志,心繫國家,微臣佩服!”
漢帝向周侗周瑜兩人拱手行禮,笑道:“朕就有勞兩位的教導了。”
兩人忙還禮:“不可不可!陛下萬金之軀,何必行此大禮,折殺末將了!”
徐珪看著心裡暗暗分析,感慨不已:歷史上漢帝先是被董卓挾持,當成命令諸侯的工具;後來被曹操所救,說起來是救,實際上等於是將漢帝從一個鐵籠子關到另一個金籠子,只是多給了他一定的表面權力,比如說能夠上朝,接受群臣朝拜,有權下聖旨,其實最終說了算的還是曹操,因此歷史上漢帝並沒有像現在這樣,能夠有機會學文習武,或許漢帝真的天賦異稟也說不準呢!
漢帝接著向徐珪說道:“前番日子愛卿所吟詩句仍迴盪在朕的耳邊,很是慷慨激昂,愛卿也可抽空教教朕。”
徐珪先是一愣,隨後笑著拱手:“末將遵命!”
漢帝再次看了看:“既然如此,朕就先回去了,向兩位愛卿學藝,立志成為一代明君!”
徐珪等三人齊齊施禮:“恭送陛下!”
漢帝在三人的目光中離開府衙,徐珪笑著詢問周瑜:“公瑾啊,現在覺得漢帝如何?”
周瑜點頭不止,連聲讚歎:“好氣魄!我本以為一個常年被欺壓的傀儡會喪失能力,不想卻有如此城府和雄心,真乃我大漢一大幸事啊!”
徐珪笑笑:“當初才救回漢帝之時,他還膽膽驚驚,眼神中全是害怕;如今卻已經常能看到笑容掛在臉上,哎!萬幸!”
周瑜周侗也笑笑:“這全拜主公仁慈!”
徐珪很是豪放的笑笑:“還靠各位輔佐!”隨後各自寒暄,此事告一段落。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收到聖旨的各大小諸侯紛紛表態,袁術只回了一封書信,言語粗鄙,低俗不堪,大意是:正統皇帝是那劉辯,如今他翹辮子了,你這個皇帝不過是被反賊董胖子擁立的,不是正統,我是不會對你稱臣的!漢帝看了大怒,怒罵袁術,揚言要討伐,徐珪周瑜等人勸住漢帝,說明現在實力不足,不能輕舉妄動,漢帝勉強作罷。
其他小諸侯如韓馥、劉岱、王匡、鮑信、劉繇等,都沒有回覆,繼土匪頭子袁術後紛紛進入徐珪的討伐名單中。
陶謙、孔融、孫堅親自前來柴桑朝拜,表示衷心,並送上金銀無數,漢帝也給了三人口頭封賞;公孫瓚、馬騰、袁紹遣使攜書信來柴桑,先是道歉,說由於路途遙遠,行走不便,因此不親自前來,最後表了忠心。
公孫瓚使者另帶一封書信交與徐珪與漢帝,開啟一看,原來是劉備所寫,先是說多時不見,對徐珪甚是思念,最後濃墨重彩的說自己的族譜,漢帝看完震驚不已:“如此看來他便是朕的皇叔!”徐珪在一旁一臉惡寒。
最終徐珪擬了份討伐名單,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離他最近的揚州刺史劉繇。
(小說QQ群:419646147,期待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