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入選是因為袁崇渙一手組建的,足以對抗滿清八旗的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
十六、山地特種兵——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長槍)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明末忠貞侯、四川總兵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
平播之戰: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渾河血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徵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滿洲兵,大戰中殺辮子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計程車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收復四城之戰: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辮子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臺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十七、唯一的常勝軍——大明水師
從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光復,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簡直是常勝軍中的常勝軍,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大明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
事實上大明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斯里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大揚華夏國威。
可惜後來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撤裁艦隊,使倭寇橫行,海防空虛,但經過戚繼光整頓,大明朝水師重新煥發了戰力。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變廣東為其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番於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這個傻念頭,轉與中國通好。
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大明水師在露梁海戰裡全殲日本艦隊,打的日本在以後的200年國力一蹶不振。
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中後期,大明水師依然兩戰澎湖,將荷蘭水師擊敗,17世紀末更是一舉收復臺灣島,打的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狼狽而逃。
明朝水師艦隊規模之大,裝備之精良,戰鬥力之強大,都為中國曆代之最,明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艦隊。可惜如此強大的力量,後來在被滿清收編並用於收復臺灣島後即被裁撤,天才水師將領施琅在侯爵位置上終老。後來的滿清水師簡直成了海上緝私隊,在鴉/片戰爭裡被英國人打的片甲無存。
十八、壯士的悲歌——北洋水師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臺灣企圖將之佔據,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臺將之驅逐。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
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準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透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
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由於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覆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
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
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園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
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而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至此該戰爭以中方全面潰敗而告終,而這一隻步入時代潮流的艦隊,也從史上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