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三國之無限亂入> 番外篇 三國外中國歷史精銳部隊(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番外篇 三國外中國歷史精銳部隊(三) (1 / 2)

十二、橫掃歐亞的黑色風暴——蒙古鐵騎

蒙古鐵騎不斷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單一簡潔的組織體制是其軍隊的顯著特徵。標準的蒙古野戰部隊由三個騎兵縱隊組成。每個縱隊有一萬騎兵,大體相當於一個現代騎兵師。每個騎兵縱隊包括十個騎兵團,每團1000人;每個騎兵團包括10個騎兵連,每連100人;每個騎兵連包括十個騎兵班,每班10人。所有騎兵一般都是騎馬作戰,但是假如許多馬匹垮掉,那麼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騎馬部隊的掩護下立於馬後進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沒有什麼重大改革,不過對當時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創新。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他們頭戴當時中國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簡易頭盔。重騎兵騎的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製護甲。重騎兵的主要兵器是長槍,每個士兵還帶一柄短彎刀或一根狼牙棒,掛在腰間,或者置於馬鞍上。

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輕騎兵的主要兵器是弓。這是一種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國長弓還要重,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他們身帶兩種箭,一種比較輕,箭頭小而尖利,用於遠射;另一種比較重,箭頭大而寬,用於近戰。跟重騎兵一樣,他們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彎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時還帶一支頭上帶鉤的標槍或長槍。

蒙古士兵在戰鬥開始前要披一件綢長袍。這種綢用生絲製成,編織得十分細密。成吉思汗發現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蒙軍招來的中國外科醫生只須將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

為了確保和加強騎兵的機動性,每個蒙古騎兵都有一匹或幾匹備用馬。這些馬緊跟在部隊的後面,在行軍過程中,甚至在戰鬥進行時都可以隨時用來更換。換馬是按接力的方式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安全,對完成預定的任務影響最小。

蒙古騎兵都是從當時訓練得最好計程車兵中選出的。他們從三、四歲開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學校,進行嚴格的騎馬射箭訓練,因此他們具有駕馭馬匹和使用武器的驚人本領。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他後面的敵人。他們很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他們體格強壯,只要一點點或者根本不需要醫療條件,就能保持身體健康,適應戰鬥的需要。隨時服從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人人都能嚴守不怠。紀律已形成制度,這在中世紀時期別處還未有所聞。

騎兵所用的馬匹也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跟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時可以連日行走而不吃一點東西,總之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長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例如,1241年,蘇布臺的先遣部隊只化了三天時間就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多瑙河流域的格蘭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區有很深的積雪,而且是在敵人的國土上行軍。

十三、一代天驕的近衛軍——怯薛軍

《元史·兵志二》:宿衛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時,以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為四怯薛,領怯薛歹分番宿衛。......時號掇裡班曲律,猶言四傑也,太祖命其世領怯薛之長。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組建怯薛軍,挑選精銳,人數不多。後來又將怯薛軍擴充到萬餘人,主要由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它的統帥更是非同小可,有四個人,他們就是元初“四傑”: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

歷史評價:這支怯薛軍構建了蒙古帝國的統治基礎!

怯薛軍作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會隨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維護成吉思汗的統治。

但由於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實在太耀眼、太震古爍今、太令人驚歎,所以精銳部隊少了蒙古精兵實在說不過去,而怯薛軍毫無疑問是最具代表性的。

十四、集天下厲兵於一身——遼東鐵騎和關寧鐵騎

遼東鐵騎指的是遼東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蒙古叛亂,女真叛亂首領王杲和努爾哈赤的父、祖皆死於遼東精騎刀下。但是在李如松戰死之後,李家再無良將能加以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逐漸瓦解。

關寧鐵騎是近代產生的叫法,是指袁崇煥督鎮遼東時組織的部隊,這支部隊在最盛的時候合四鎮兵十五萬三千有奇,馬八萬一千有奇。因為其中以招募的遼東難民組成的騎兵隊敢於和滿洲騎兵死磕,悍勇不遜於八旗,而被稱為“關寧勁卒”,與當時的宣府兵“宣大勁旅”並稱為兩大強軍。

但實際上關寧軍是綜合型部隊,集合了當時全國的精銳,包括四川的山地步兵,江西、浙江的火槍隊,福建炮兵,廣東水師,甚至還有西班牙僱傭兵。關寧軍被稱為鐵騎主要是廣渠門之戰中其精銳騎兵隊的赫赫戰功:五千鐵騎在四千步兵配合下衝垮八旗十三萬大軍直達皇太極御帳,陣斬清國御前侍衛二十四人,追殺潰散的八旗部隊直至昌平,差一點就殺死了皇太極!後世人因此在小說中將關寧軍稱呼為“關寧鐵騎”。

明軍裡有句老話,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句神話卻被袁崇煥打破了,明朝實行文官帶兵的弱智制度,可偏偏運氣好,趕上了袁崇煥這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寧遠大戰1萬殘兵鬥敗13萬八旗鐵騎,可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裡打敗了滿洲八旗。遼東軍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軍,此戰雖然勝的僥倖,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假如崇禎皇帝用人不疑,那五年復遼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關寧鐵騎有不亞於滿清八旗的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遠強於八旗的火器裝備,其騎兵多數配備了火龍槍,並有數百門一流火炮,可謂是能攻善守,儘管這支軍隊在數量上不如滿洲八旗,但如果明朝真能給袁將軍足夠時間將軍隊擴充,那必將錘鍊出一支無敵天下的精銳。可恨明朝皇帝自壞長城,遺恨千古。

十五、精銳中的精銳——夷丁突騎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手中主力為袁崇煥調教出來的“關寧軍”,這個集團軍是明朝軍隊的精華所在,也是左右中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親率大順軍主力十萬進軍山海關,在大順軍隊猛烈的攻勢下,吳三桂的防禦體系逐漸崩潰,北翼城是李自成選擇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虧吳三桂親率“夷丁突騎”支援,才擋住了大順軍的攻勢,即使到了最危機的時刻,吳三桂還是依靠自己的這支精兵數百人殺出重圍向清軍求救。

在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這場大戰中,吳三桂手下這支“夷丁突騎”數次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這支部隊“置籤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籤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要知道明朝的遼東兵是集天下精銳於大成的部隊,而“夷丁突騎”在早期是吳三桂的親軍,後期他做了一方大員,這支部隊也壯大了很多,關寧軍的精華就在這裡。所以說:關寧軍是集天下精銳的大成,夷丁突騎是集關寧軍精銳的大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