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策論的題目是“如何看待勳官制度?”
杜塵瀾發現此次鄉試的策論題皆比較務實,且十分犀利。這等勳官制度對於讀書人來說,只能知道個大概,讓給出意見便是為難了。畢竟還未入朝堂,哪裡曉得裡頭的是是非非?
還是那句話,若是在案卷上寫下否定的態度,那得得罪多少人?勳官雖沒職掌之權,但好歹也是朝廷官員,若是建議精簡,這些人肯定恨不得將你吃了。
這其實是歷史遺留問題,從之前的朝代延續下來的。這幾年朝中已有改變,然收效甚微。
此等勳官制度有不少朝臣都很擁護,說到底也是利益的受用者罷了!
杜塵瀾的打算,是將利弊分析一番,再推出折中的法子,限定名額。水至清則無魚,完全沒有並不現實,但養著一些閒人又增加朝廷的負擔。
且官階職掌混亂,不利於朝綱的穩定,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也沒有完全否定按門蔭而授階、據階而授官,官職來自位階。杜塵瀾主張據官而授階,將有官職才有位階的有利之處一一列舉,算是側面點出了自己的觀點。
這是他全篇策論中唯一表達明確觀點之處,就這般杜塵瀾也不敢寫得太果斷,只能稍稍含糊一些,他還是有求生欲的。
不管閱卷管如何看待他的文章,他都不能寫得太過犀利。一個連舉人都不是的書生,太過鋒芒畢露不是好事。
涉及到朝堂官員的利益,杜塵瀾的態度一向是折中。再加上自己的見解,分析完利弊,讓閱卷管看出自己的偏向即可,就是俗稱的圓滑。
當然,這樣的文章不可能讓所有閱卷管都滿意。有些性子剛烈的官員,怕是會看不慣,但依舊尋不著錯處,只是在點評透過之時,不會給高分罷了!
而這一題又問得含糊不清,若想回答地全面,還得從勳官制度起源開始,一直到本朝延用這一制度的利弊,最後才是自己的看法。
杜塵瀾就這麼寫了千把字,他此刻正頭疼地看著卷子,要想濃縮成三百字,前面的概述只能簡短些,後頭的分析與見解還得一再濃縮,杜塵瀾終於感覺到了難度。
他看了看自己的第一段,還未潤色,只是寫了個大概。
“本朝開朝以來延用前朝的勳官制度,朝代初立動亂伊始,諸多文臣武將立下汗馬功勞。皇恩浩蕩,嘉獎諸位有功之臣。然此制度一直延續,大量升授有功之士,諸多官員沒有職掌......”
......
萬煜銘舉著摺扇晃晃悠悠進了府,剛想回正院哄哄自家老孃,誰想就碰上了老爹。
“父王!”
“嗯!又去哪裡鬼混了?傷剛好一些,不要出去亂晃。”攝政王嘴裡說著責備的話,但面上卻一派慈和。
“父王您看您,怎麼叫鬼混呢?兒子這不是出門替您辦事去了嗎?”萬煜銘跟著攝政王往書房走去,他知道父王這是要和他談正事兒了。
“陶管事,守著門口,不許任何人靠近!”攝政王朝著門外吩咐了一聲,接著便坐在了萬煜銘的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