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早就跑到爺爺的墳前痛哭,一是完成了爺爺的心願,二是這段時間以來因為沒有守孝三年那件事徐積薪遭受了很多的咒罵和非議,心裡憋屈。
朱舜在崇禎三年以前也不知道柴的重要性,這些年透過對大明風土人情的瞭解,已經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知。
二弟朱四海在松江府,就專門去了解了松江府的風土人情,瞭解的比一般松江府官僚鄉紳還要透徹。
松江府沒有山陵林麓,只能用水濱的蘆葦和田地裡種植的落實當做柴薪。
但蘆葦和禾杆哪有木材耐燒,也沒有木材數量多,這也就導致了松江府柴薪價銀遠遠高於周圍的府縣。
一擔柴的價銀高達一斗米,還不是陳米,而是新米。
京城一擔柴的價銀也不過是三升米左右,只是松江府的三分之一,可見松江府柴薪的價銀高昂。
在人煙密集的河南這種情況更嚴重,河南汝寧的人煙十分稠密,人多了用的柴薪就多,以至於很缺乏柴薪。
每年到了連綿的雨季,就算是富貴人家也會發生一件很難堪的事情,裂門以炊。
富貴人家都這樣,何況是吃飯都吃不上的老百姓。
這還是在夏秋季節,一旦到了春冬,尤其是冬天老百姓就更悽慘了。
大明正處於小冰河時期,還只是立冬時節就到了零下十幾溫氏度,這要是到了寒冬季節,沒有柴薪用來取暖的老百姓很難熬過漫長的冬天。
煤炭經過工業化以後,實現了量產化和廉價化,讓煤炭可以用一個極低的價錢進入老百姓家裡。
就是活人無數的功績,積了天大的陰德。
徐積薪的這份功業已經不亞於大弟子宋士慧了,就目前的作用而言,還比大弟子宋士慧的高產雜交水稻更有意義。
推廣高產雜交水稻需要土地,土地掌握在了官僚鄉紳手裡,遭到了各種阻撓。
直到崇禎八年快過去了,有利於萬民的高產雜交水稻還沒走出密雲縣,甚至還沒走出官田。
煤炭就不一樣了,工業派想賣到哪裡就賣到哪裡。
朱舜忽然又問了一句:“這種熱效率很低,質量又很重的煤矸石,你這麼看。”
七弟子徐積薪到底是明末井噴的科技人才,明白恩師說這句話的意思,繃著笑意說道:“這種煤矸石的作用雖然很差,但對於工業來說卻有重大意義。”
“煤矸石熱效率低,卻也足夠價格低廉,火勢也好控制,完全可以用來替代軟材成為燒製水泥和陶器的柴薪。”
朱舜終於是忍不住笑了,沒想到老七還能想到這一層。
軟材就是稻稈麥稈這些落實,比起木頭要少的多,偏偏燒製水泥還需要大量的軟材。
有了熱效率很低的煤矸石,價銀還低廉,終於可以大規模擴張水泥廠了。
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