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陳留,盡散家財,召募鄉勇。
隨後各路諸侯為匡扶漢室,歃血為盟,公推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共同起兵討伐董卓,眾各數萬,兵力強盛,分散開來,在洛陽附近形成一個半包圍圈……】
終於,本片最精彩的部分上演。
董卓討伐戰是三國時期一場著名的戰爭,拉開了群雄逐鹿、軍閥割據的序幕,表現這場戰役的影視作品有不少。
然而史書中對初平元年(190)到初平三年(192)這段時間的記載非常稀缺,因為這當中活躍的多數人都很快就離開了歷史舞臺,再加上各種為尊者諱等原因,導致這期間的記載時間混亂、因果缺失,看得人云裡霧裡,許多傳記的時間線完全是錯誤的,包括對諸侯討董事件也很少有人進行全景式展現,《三國志》裡是把董卓遷都和董卓撤退長安放在一起寫的,然而兩件事之間差了一年多,連《資治通鑑》都沒搞清很多事的發生時間。
但有呂布在,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他的《三國:逐鹿天下》也是第一個以全景式的呈現方式向觀眾講述這場戰爭從決策出兵、到結束戰爭這一完整過程的電影。
這場戰役主要由三條戰線來展現,一是洛陽東北方向的河內郡(袁紹、王匡);二是洛陽以東的酸棗聯軍;三是洛陽以南的南陽郡(袁術、孫堅)。
為了還原戰場的殘酷場面,拍攝現場血流如河、屍橫遍野,為此花了幾個月時間籌備,設計圖、概念圖加起來多達上千張,8臺攝影機同時工作,大到場景道具,小到人物表情動作,都力求與當年的真實情況一致。
為此,呂布還在開拍前與眾導演、編劇將所有人物的動機和情感進行了梳理,盡力讓每個角色都立體鮮明、感情充沛,在塑造歷史真實人物時,除了還原人物那些人盡皆知的特點,還著重挖掘他們獨特的情感。
“諸侯聯軍打著匡扶社稷的旗號,內心卻各自有自己的算盤。”
“看著只有王匡、曹操、孫堅是真心想討伐董卓。”
“說是聯盟,實際上都是在為自己的利益。”
“不過,這個行軍打仗的戲份,看起來真的很舒服,也很真實,比那些華而不實的好多了。”
“場面真的非常震撼,畫面中對陣雙方不是百人VS百人,而是萬人VS萬人。”
“二哥已經用《神話》和《楚漢傳奇》證明了,拍古代戰爭戲只能看他。”
……
花了如此多錢在群演身上,要是出來的效果不好,那不得是虧死了。
還有,上萬人的排程和拍攝,當時可是讓呂布他們累得夠嗆。
好的是,付出跟回報是成正比的。
“這他媽是電影?”
邱炎午已是目瞪口呆,上次被大戰場面震驚的還是在看《指環王》時。
現在,終於從國產片的大戰場面中感受到熱血沸騰,腎上腺素飆升。
他有那麼一瞬間,在心潮澎湃之下,恨不得親自加入其中一方奮勇殺敵。
推個朋友的書,大家可以去看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