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與此同時。
科工委系統工程一司。
一場以航天口為主的系統性會議正在進行中,主持會議的是兼任一司司長的謝東奎。
系統工程一司還有一個更廣為流傳的名字——航空局。
這個單位主管著幾乎所有國內的航空航天工作。
但今天參加會議的主體並不是探月和載人航天工程的骨幹,而是發展規劃和經濟協調幾個二線部門的骨幹。
“精神我今天就不傳達了,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具體方法。”
“如何切實有效的佈局空間軌道。”
“跳棋都玩過吧?”
“棋盤就那麼屁大點地方,誰先佔住了,誰就贏。”
“你別看現在能搞航天的國家就那麼三個,可有的對手人家厲害,一次就是幾十幾百顆星。”
“照這個速度,我們如果再不加快腳步,遲早是要被人家逼到死局的。”
謝東奎鐵青的臉色已經說明了今天的會議氛圍,並不輕鬆。
其實類似的工作自他上任之後就一直在佈局。
但收效甚微。
這時有一位發展規劃部的負責人舉手道:“我感覺我們現在政策的慣性還沒有轉變過來。”
謝東奎面無表情:“展開講講。”
“以前我們搞航天,重質,導致一些專案從論證到立項,都是精益求精,時間上跨度很大。”
“然後整個板塊的工作標準都是按照這些去搞的。”
“一時半會之間,要讓我們向著量化的模式去轉變,估計是有些困難。”
謝東奎嘴角下拉:“困難是有的,但這不是藉口。”
“是,靠系統工程司去搞定所有軌道,那不可能。”
“地方那麼大,指望一家去佔,天方夜譚。”
“所以開動腦筋啊,自己顧不上,就群策群力。”
“我說扶持商業航天和民營企業多少次了,你們真正搞出的效果呢?”
“…………”
在長久的沉默中,謝東奎的聲音愈發的振聾發聵。
“國內現在能夠獨立設計並且製造衛星的企業數不勝數。”
“以巨光衛星為代表的這一批企業,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完全是在標準線上的。”
“他們有大量的發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