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次周實現逆跌,票房有很大可能破十億。
這個票房相比三通娛樂的爆款來說,不算現象級,但對於這個型別來說,絕對是現象級。
震驚了許多人,包括沈三通。
三通大廈。
窗外霧霾籠罩,玻璃展櫃裡陳列著電影海報、唱片,以及有意思的道具紀念品,不同於老派的沉穩,沈三通的辦公室充滿運動和活力元素。
“演算法傾斜,大V帶節奏,推流方式要聰明,不能太粗暴,一點點來,直到掀起一場基於電影的大討論!”
沈三通敏銳捕捉到了輿論節點的到來,下令吩咐微博和洞天等平臺高管,將這波情緒引導起來。
形勢和人心出現了問題!
多年鬥爭,終於迎來了一個階段的勝利。
《1937》票房的成功,最為震驚的是觀眾。
原來不炒作激情戲也有票房,原來苦難可以化為力量,原來不只是自己,還有很多人支援這樣的電影
當思考到這個層次的時候,思潮進一步變化。
一直以來都是觀眾反思、背鍋。
這一次,觀眾開始對號入座。
先是《1942》,遭到了觀眾審視。
這部電影被譽為馮曉剛藝術生涯中,最有良心的一部影片。
2012年11月29日,比《1937》早兩週全國公映。
講述了上世紀40年代,河南因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300萬人遭受飢餓,而流離失所的故事。
傾注了馮曉剛無數心血,且投資額巨大,雲集了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幾十位明星加盟。
結果票房表現並不理想。
首日票房約3600萬元人民幣,首周票房約1.6億元人民幣。
按照兩週票房表現,《1942》的票房預測,總票房最終大概約3.9億元人民幣。
影片製作成本超過2.3億元人民幣,加上宣發費用,總成本超3億。
票房是成本的3倍才能盈利,按分賬比例計算,片方實際收入約1億多,明顯虧損,算上宣發,虧損上億。
去掉水分,也有大幾千萬的虧損。
失敗了,自然要分析,是誰的鍋?
《1937》上映之前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題材的鍋。
沉重。
聚焦1942年河南饑荒的慘烈歷史,主題壓抑且缺乏商業娛樂元素,與同期賀歲檔觀眾的“輕鬆觀影”需求形成反差。
觀眾對影片的評價呈現兩極化,認可其歷史厚重感與藝術價值,但批評節奏緩慢、情感衝擊過於殘酷。
再加同期競爭激烈,光棍節檔期,11月9日有王然執導的《失戀33天3》。
賀歲檔前站,11月22日,有李銨執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
同期還有陸釧的《王的盛宴》,兩部歷史題材影片形成內耗,分散了觀眾注意力。
觀眾對“苦難敘事”的接受度有限,尤其賀歲檔期間更傾向於喜劇或商業大片,如馮小剛此前的《非誠勿擾》系列。
影片宣發也出了問題,強調“民族苦難”,觀眾不愛看。
不能有效轉化為市場吸引力,反而加劇了觀眾的觀影心理負擔。
涉及國民黨政權腐敗與歷史敏感議題,部分觀眾對其歷史解讀存在爭議,間接影響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