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他現在成績很大,但是官方對他還是謹慎樂觀,只是報道戰績、成績。
人日也好,新聞聯播也罷,還有新華社,都是客觀報道,從來沒有過相關背書。
別說視為“文化救世主”這類論調,連抬高都沒有。
領導私下裡不算,公開沒有。
沈三通太年輕,才28歲,再加上他自己不願意擔當一些機構職務,被納入組織管理,真不好說以後如何。
文藝領域,懂的都懂,就怕以後打臉。
萬一沈三通哪天腦抽了犯病了,要去追逐國際三大,或者奧斯卡,乾脆潤了,造成的破壞就太大了。
同樣的,沈三通說自己做的是對的,就能對國內一些人趕盡殺絕?
別說他了,張一謀也覺得自己對,陸釧也覺得自己沒錯。
沈三通這一次的目的,擺在明面上的根本不是馮曉剛,也不是陸釧,也不是張一謀,而是李銨。
不得不說,對方或者說對方團隊的嗅覺還真是敏銳。
現如今文化領域的矛盾,已經從活下來,變成了做大做強,體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唱響主旋律。
實業領域在真刀真槍的和外資競爭市場份額,電影領域這樣做,恰如其分。
驅逐好萊塢大片力量還不夠,也會有產生不必要影響,不只是文化影響,還涉及其他政策聯動。
但驅逐外部意識形態的代理人,打一隻狗,名正言順。
沈三通對張一謀、馮曉剛、陸釧這些人,不好動,也沒有名義和立場動。
在藝術領域,沈三通和他們社會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知名導演”。
哪怕要被淘汰,也是由市場由觀眾淘汰,不該由他沈三通。
而且他們存在著,沈三通是對的。
如果他們不存在了,被打掉了,沈三通還能繼續對嗎?
須知,矛盾是不斷變化的,是相互轉化的。
而且也不需要,他們也只是明面上的,推動行業更新才是關鍵,那才是真老虎。
李銨倒是沒有存在必要的。
生態上可以剔除了。
作為西方敘事代言人的李銨沒有存在的必要,最多以彎島導演代表苟延殘喘。
動李銨,誰也沒法說什麼,沈三通名正言順,倒沈的私人恩怨。
高園園根本不買賬:“你不也和好萊塢合作了嗎?”
沈三通無語了:“那能一樣嗎?我那是平等的合作。”
一個虎頭虎腦,兩歲上下的小童,一陣風似的跑過來:“爸爸,爸爸。”
沈臨溪,源自“臨溪而漁”的日常勞作意境,小名叫曦曦。
高園園起的,意思是長大以後,要做一個光明正大的男人。
沈三通對借孩子陰陽他的行為,很是無奈。
一個個的都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