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形成節奏感的,一定是有某種力量支援。
按照這個手法,從《1942》再到《南京南京》和陸釧,只是一個試探,後續還有後手。
現在這個趨勢就不太妙,整個電影市場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如果蔓延到了其他層面,甚至導致政策出臺,後果不堪設想。
老胡要打斷這一套節奏。
“倒沈”風波逐漸過去,現在一些力量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他也能出手了。
再加上這種翻舊賬的風氣在媒體文化圈子是一大禁忌,絕不會容忍這樣的風氣形成。
以往面對這種情況,觀眾也不知道說啥。
現在覺醒了。
沒有觀眾買賬,也低估Z世代考據能力,網友先對陸釧進行了網路凌遲。
全都是嘲諷的。
“《尋槍》代導,《可可西里》抄襲,《南京!南京!》模仿,《王的盛宴》野史,給陸釧導演四個字忠告,建議轉行。”
“將史實錯誤甩鍋給藝術取捨,將票房慘敗甩鍋給觀眾不成熟,用人性複雜性掩蓋歷史簡化,將批評者汙名為民粹暴民”
提前預判了陸釧的預判。
老胡的話也立不住腳,甚至有網友分析老胡為何連連發文。
“像老胡這種所謂的媒體人,最討厭的事之一就是翻舊賬。”
“他們這些人基本沒有堅定的立場,更多的是哪邊風大倒哪邊,哪天從東牆頭翻過去西牆頭,被人翻出堅決站東牆頭的舊歷史,那不就很尷尬很難堪?”
“翻舊賬,如果是一些雞毛蒜皮類的,那確實沒必要。像重大歷史記憶的舊賬,不是小問題,這可不是輕飄飄就想翻過去的。”
事實上,光憑誰操作輿論是無法操作起來的。
網友的憤怒是基於事實。
《1937》之前,有給本子找人性的電影,有拍拉貝的電影,也有給妓女找閃光點讓白人做救世主的電影
都是大製作,東大影視行業巨頭出品製作的。
但,但,但,唯獨沒有苦難的受害者,以自己的視角去看待那段歷史的電影。
這是一個事實。
鐵一般的事實。
沒有《1937》上映,這事也就過去了。
多少年之後,恐怕也沒人有這樣的感覺。
也許只有很多年後,有人把這一點說出來,才有人恍然大悟,這些電影真沒有中方視角!
娛樂圈裡的事被擺在檯面上分析,很多事經不起分析,連草臺班子都不如。
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中國人是不是人?
為什麼拍來拍去,沒有基於中方利益視角的電影?
這個問題,是沒法回答的。
最好的答案反而是蠢。
陸釧在12月15日刪除所有相關微博,進入裝死狀態。
正對國貿三期的一處公寓。
裝修風格溫馨宜居,偏向現代簡約,又有一些傳統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