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個人思想理念上,柴景認為沈三通出了問題,有大問題。
柴景祝賀道:“恭喜電影大獲成功。”
沈三通:“謝謝。”
柴景:“《盜夢》是你第八部電影,你的電影產出模式,和其他導演完全不同,卡梅隆導演的建議,你會採納嗎?”
沈三通:“從生產週期來看並不快,後期普遍一年以上,我只是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實現我的想法。”
柴景:“《赤壁》上下兩部海外熱映,《鯊灘》也取得了不錯成績,《盜夢》更是成為火遍亞洲的現象級作品。
“電影中充滿中華文化和國學元素。《赤壁》自不用說,是傳統歷史故事,《盜夢》裡面也有很多傳統思想。”
“本子、暹羅、坡縣、安南觀眾追逐我們的故事,暹羅皇室更是逛街帶著《盜夢》周邊掛件。”
“你如何做到的?”
沈三通聽出對方的引導,但是他不認可這種視角。
說白了,採訪沈三通是任務,他的電影穿透力很強。
然後,採訪單位的領導,也有自己的想法。
希望沈三通為有關路線背書。
柴景提問也是按照這個方向提問的。
問題圍繞著,外國人用正面情緒看待中華文化。
本身不管是柴景,還是她的單位,對沈三通電影,以及觀點,其實不感冒。
感興趣的是把沈三通的橫空出世與文化出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簡單粗暴的綁在一起。
證明一個未來,東大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響力的產品不是衣服鞋子彩電汽車等有形物,而是中華文化。
在這個角度裡,外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是感興趣的,是喜歡的。
上次採訪是《赤壁(上)》在亞洲逐步上映時,也是這套:東大歷史題材電影,弘揚傳統文化,因此獲得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這裡面有一個潛在的邏輯,中華傳統文化是好的,只要大力輸出中華傳統文化,必然得到外國人的認可和好評。
柴景的單位,還有其所代表的宣傳部門,弘揚傳統文化是有KPI的,使得傳統文化走出去,還是很重要的KPI。
落地思路是什麼?
到國外辦晚會,花錢上諸如紐時大螢幕,咿咿呀呀唱點京劇,臺下送票的觀眾稀稀拉拉鼓掌,拍個片段上個新聞。
再建座孔子學院。
錢花了,還陪著笑,效果不能說沒有,也是幾近於無。
以後依然這個套路。
從《赤壁(上)》開始,沈三通逐步證道大導之位,到了《盜夢》,盜夢的“盜”來自於歷史人物,主角傳承自睡仙陳摶老祖。
一部戲,把當地演員捧成巨星,周邊文化符號,成為高階的象徵。
不僅走出去賺到了很多錢,國內票房飛漲,在海外也很炸裂。
這不是傳統文化的勝利,什麼是傳統文化的勝利?
沈三通認可這個邏輯麼?
他當然不認可!
“《盜夢》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從故事,到設定,比如主角蓋著國旗被子睡覺,都是很現代的思想。”
“取得如此成績,是因為故事讓人共情,98年金融風暴,除了我們,其他都被搶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