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說的還真沒錯,這部戲也就是在深海文化,沈三通的公司。換成其他公司,指不定出什麼么蛾子。
康紅雷不是傻瓜,圈子裡的風氣不是秘密,人家也沒想著藏。
能感覺的到。
康紅雷爭取沈三通支援:“《團長》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戲,劇組上下都付出了很多。”
“為了這部戲我們還死了一個人,拍攝龍文章帶頭追殲怒江邊日軍斥侯的劇情。煙火師正給我演示改裝後的煙餅,爆炸突然發生了。”
“我離煙火師不足3米,幾乎是親眼看著彈片穿進了戰友的胸膛。”
“12天后,又發生了一次事故,木頭搭成的橫樑佈景突然倒塌,瓦片落下來砸到了經過的群眾演員,48人因此受傷住院,填滿了縣醫院。”
“劇組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凌晨一點多,走路到醫院去獻血。”
“這個時候,《團長》只拍了不到1/3,一連串的事故,需要鉅額賠償,也導致劇組惶惑不安和流言四起。”
“走在路上,每個人都不說話,接下來的幾天,空氣也都是凝固的。”
“劇組已經進入了完全停機狀態。按照常理,劇組也該準備解散了。”
“我當時覺得一定要拍下去!”
“《團長》播出,我要在每集片頭給出一張壓著一束白花的信紙,上面寫著:我們永遠懷念為本劇獻出生命和鮮血的戰友們。”
“為了這部戲,劇組上下付出很多。”
康紅雷知道沈三通很忙,不一定了解拍攝的艱辛。
他就是告訴沈三通,這部戲上上下下的都是當事業來做的。
沒人糊弄。
沈三通表示理解:“老康,我只是讓伱有個心理準備,後續剪輯必須精益求精。”
“不是我非要拉《亮劍》比較,而是以後,有很多人會比較。”
“這部戲的調調,能滿足一批觀眾‘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
在觀眾口味把握上,沒幾個比沈三通強,聽到這話,康紅雷問:“什麼個說法?”
沈三通道:“《團長》視覺語言不討喜,但可以算的上好。”
“不討喜且不好的,就是影視垃圾。”
“而不討喜卻優秀的,給人的視覺語言則是高階。”
“欣賞‘高階’感的觀眾,為此拍案叫絕。”
“甚至一些人會覺得高人一等,去踩別的戲。”
“可問題是《團長》視聽語言不討喜。”
“像觀眾在換臺的時候看到俊男靚女都會停留一下,或者喜歡抗戰劇的看到八路軍軍裝也會停下看一會。”
“但是《團長》這個戲一沒有俊男靚女,二沒有抗戰標誌性的灰色軍裝。”
“只有一群蓬頭垢面,形似乞丐的大老爺們,在一個永遠都是陰天的地方,穿著黃不拉幾猛一看還以為是本子軍裝的衣服,操著大家都不認識的武器在打仗。”
“說是打仗,其實戰爭戲的戲份大概只佔這部劇很小一部分,剩下的時間都是在等待、嘴炮、撕逼、無所事事中度過。”
“而且這部劇的日軍面目不清,連個特寫都沒有。觀眾換臺一看,根本不知道這是在演啥。”
《團長》後世由於各種原因不再重播,但B站上有數十萬人在看。
很多彈幕都說“即使看了五六遍,依然隔一段時間就想再刷一遍”,“看完團長之後,再也看不上別的戰爭戲了”。
將之視為經歷十年風雨,依然是戰爭劇裡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喜歡這部戲的人覺得非常好,非常牛逼。
但也有人就是看不下去,試幾次依然不行。
客觀上來說,《團長》不差,但沒有狂熱擁躉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