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急著走,收工,沈三通和韓三瓶等人一塊吃飯。
席間。
韓三瓶少見的指名道心抱怨一個人:“陳大導演,真是厲害,電影基金要被他搬空了。”
說的是陳克辛。
局面有些沉默。
圈裡人,《武俠》這部戲都有所耳聞。
陳克辛是導演,也是製片人,一肩挑。
吃相確實不好看,不僅是道具,連特效也是陳克辛弄了個皮毛公司做。
沈三通岔開話題:“《建國大業》這部戲做成了,主旋律品牌就成了,三爺又為國產電影做了重大貢獻。”
其他人也是紛紛附和。
沈三通不算吹捧,這個時期輿論對主旋律糟糕。
主旋律公認的不賺錢。
用明星來吸引觀眾關注主旋律,不完美,但確實是很好的方法。
不能用後世的眼光來看,十年後的輿論和現在不能比。
尤其是一通組合拳,p2p,大學生創業之類的,把年輕人打的頭破血流。
孩子疼了找媽媽。
主旋律成了真正的主旋律。
然後,主旋律電影被玩明白了,一些人往裡面加私貨。
成為了洗白、捧人的工具。
甚至出現了,腦子正常的主創,和資方溝通,現在的年輕人都很瞭解歷史,能有共鳴。
但是製片人就是要求,讓主旋律,讓重大事件題材電影看起來不像是重大事件題材電影。
工業電影也是。
吳晶和郭凡,一人一部電影,讓觀眾認可了工業電影。
然後就有人自己貼金,用外國的特效團隊,電影裡各種最佳化沒做好,敢吹國產工業天花板,臉大的不行。
而《建國大業》是從0到1,把主旋律品牌做出來。
愛國電影賣票收錢,就是千金買馬骨,告訴影視公司這個賺錢的。
吃飽喝足,散場。
《建國大業》主要場景在懷柔影視基地攝影棚取景,有些演員直接回家。
許情找到沈三通:“我車壞了,能不能載我一程?”
理由太爛了,沈三通什麼人,說好了不開黑車。
“你這車不黑,不是,也沒壞啊。”
沈三通還是幫了許情一把。
就算春天的季節到了,晚上也是冷,凍壞了不好。
許情沒話說。
失算了,年輕人並不靦腆。
差點把車給開壞。
兩天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