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生快這部戲質量水準很高。
第一週的票房,證明了這一點。
“xx之光”首先要是光,一點質量都沒有,沒有營銷價值。
其次,電影是消費行為。
觀眾很理智,傾向於自己分辨好壞。
然後,20歲—24歲年齡段,也就是80後,逐漸成為觀影主力群體。
80後的青春裡有一些歷史事件,很清楚外國東西再好也不屬於中國,反而會用來欺負中國人。
當然,電影票房是真金白銀,不是開玩笑。
沈三通專訪就是在測試。
把他的一些想法,混入爭議性的話題。
一些人看到的是他再次表示對第六代導演的不屑,對西方獎項的不屑,甚至直接人參公雞。
但更多的人看到是截然相反的一面。
他的自信和淡然,他的態度“變得更強”,他拍電影追求的是美,不必把美好毀掉.
1870萬票房成績證明了,這個做法可行。
說來可笑。
營銷個“國產電影之光”和做賊似的,但沒辦法。
十年後,十年後,二十年後,媒體輿論依然不是很好。
石錘確鑿的汙名化疫苗,沒幾個官媒跟進。
做記者,有些時候不能暴露自己。
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很有可能被定點清除,逼到自殺。
沈三通也就是拍院線電影,還能大賺。
院線、影院、發行、影音公司,包括一些媒體也吃了不少潤筆費,身後跟著龐大的利益群體。
如果沒有各方吃到肉的利益相關方護航,就不是輿論圍剿那麼簡單了,他能被一些人玩死。
週六上午。
補充的複製上線,減去一些報廢的之後,複製數量來到了創紀錄的800個。
沈三通帶著主創在BJ各大影院路演,開始頻頻放話。
“觀眾苦國產電影久矣,也渴望好的國產電影太久了!我們本土電影人有責任,回應觀眾的需要!”
“80後,我的態度是‘變得更強’,讓我們每一天都變得更強!”
“相比商業三大導的虛名,我只是80後導演,一名普通的本土導演!”
扛旗!
聚力!
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