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之時,隱士橫空出世。他們或身負不世武學,或習得經天緯地的帝王之術。
他們並非不問世事,而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秉承“天下有道而見,無道則隱”的方略。
黃石公無疑這一眾隱士中最厲害的存在,說他是當時隱士的領袖,也毫不為過。
他這一生,雖然學識淵博,神秘莫測。有經天緯地之才,改換天地之志。本應如孔子一般桃李滿天下,但卻只在晚年,收了四位徒弟,
因其雕刻之術冠絕天下,便收下了宋天昊和楊藝源兩位弟子。
二人勤奮好學,且人品厚重,很得黃石公的喜愛。
第三位是張良,這位在沂水橋邊遇見的曠世奇才,黃石公有相人之術,只看了一眼便知道此人絕非凡品。
第四位是許莫負,由於始皇帝的加恩,天下人聞風而往,都想一睹這位天賦異稟的女子。
黃石公也親往咸陽,說服其父許望,讓許莫負拜在他的門下。
一日,黃石公將四位弟子叫到身邊,語重心長的說道:“你四人已隨為師多年,如今已到了分別之時。老夫天性逍遙,不習慣被拘束。只是害怕這一生所學無人繼承,便在此處廣收門徒,如今你四人俱以學成,你我師徒,緣分已盡。”
宋天昊與楊藝源都是普通的匠人,蒙黃石公不棄,將畢生所學的雕刻之術傾囊相授。他們能不感恩戴德?
二人俱是三十歲上下,跟隨黃石公遊歷天下,服侍多年,算得上是勞苦功高。
聽聞黃石公要將他們趕走,二人異口同聲的說道:“老師,莫要將我二人趕走,老師年事已高,身邊不能沒有人侍奉。若是老師嫌棄我二人好吃懶坐,我二人願盡心盡力,為老師養老送終。”
黃石公搖了搖頭說道:“為師無父無母,生於天地之間。自幼被遺棄在黃山之上,天生地養。蒙你們侍奉多年,已經是心滿意足。你二人侍奉為師十年,為師也教會你二人一技之長,算是兩不相欠。”
宋天昊說道:“蒙老師教誨,徒兒銘感五內。老師孤身一人,請千萬保重。”
楊藝源並未說話,只是一味的傷心落淚,十年的師徒情誼,怎能輕易割捨,他們早已將黃石公視作自己的親人。
黃石公笑著說道:“為師從出生起,便是孤身一人,被狼群養于山間。你們放心,為師雖然年邁,但亦有自全之道。你二人收拾行囊,下山去吧。”
二人齊聲說道:“徒兒告辭,老師保重。”
“此書名叫《雕刻天書》,集天下雕刻之大成,你二人需仔細研讀,終有大成。為師不求你二人大富大貴,只希望你們不忘為師教誨,坦蕩做人,清白處世。”
二人將竹簡接過,含淚走出茅舍之中,臨走時還依依不捨的看著黃石公。
一直沒有開口的楊藝源說道:“我二人決意,前往老師故里曲陽,以雕刻為生,不忘老師教誨。老師若是閒暇,可回鄉一遊。”
黃石公閉上眼睛,朝著二人擺了擺手。黃石公並非無情之人,只是他色厲內荏,不流於表面。
張良與許莫負也上前辭行,他們拜師黃石公只堪堪三年。卻對兩位師兄十分敬重。
張良日日在上山發呆,許莫負整天任性胡為。黃石公專心學問,若不是這二位師兄,他們根本無從生計。
宋天昊臨行前,將一個木頭匣子交到張良手中,頭也不回的離開。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老師畢竟上了年紀,最見不得這生離死別。
這樣離開,不管是對他們還是對老師,都是最好的結果。